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学习方式,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运用了这种方式。但是,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有些教师设置的小组讨论话题属于低层面、低价值的问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师叫学生讨论“林冲听说陆谦来到沧州后为什么要买刀寻敌?这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老师刚一布置,学生就小声说出了答案,接下去的讨论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大部分时间都在说闲话。二是有些教师设置的小组讨论话题过于琐细,类似于过去的某些课堂提问。有的一节课设置了五六个讨论话题,小组探讨切换过于频繁,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是有些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过于肤浅,因此课堂随意性较大。比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上课没有多少导引、铺垫,就板书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表现了别里科夫什么性格?(2)这篇小说有什么写作特点?随即叫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半天进不了角色,茫然相对,小组成员只得胡乱说几句了事。诸如此类的小组合作学习,我看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顶多只是走形式,造成“虚假的繁荣”。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位,即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诚然,小组合作学习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课前教师仍然要认真备课,而且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学情学法,并且认真编写好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的学案练习。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预测:我提出的探讨话题,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讨论充分?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二是课堂上,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者,而是要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和讨论的焦点、难点,及时与学生交流,为学生释疑解难,从而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褒扬其认识问题的正确、深刻、新颖之处,矫正其认识问题的不正、粗浅之处,补充其认识问题的不足、疏漏之处。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如果不认真对待,就势必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与无序。
其次,建立机制,明确分工,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选择合作探究的话题以后,安排谁记录、推选谁汇报发言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承担,这才能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学习中有事可做,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每个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才不会产生自己与集体无关、只不过赶个热闹而已的想法。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要精心选择时机,合理安排探讨内容。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或者与学生互动交流就可以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无谓的劳动。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时,先利用晚自习时间让学生看电影《边城》,全面了解小说内容,初步感知小说所创设的情感氛围。早自习让学生通读课文,积累字词,识记文学常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在此基础上,我才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话题:(1)风土人情相映美;(2)泪流满面说翠翠。这两个话题各有其侧重面:第一个话题,是让学生了解边城相得益彰的环境美和人性美,了解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怎样合成翠翠等人生活的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了解这种淳朴不欺的民风和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际关系,是怎样凸显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第二个话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探究翠翠的典型性格,了解这样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两个话题一出,学生情绪高昂,立即分组选题讨论,老师巡回参与,气氛十分热烈。随后的全班交流发言,小组代表的阐述大都很详备,探究大都很有深度,大大超出我的预料。本来给的一节课的发言时间,但因还有很多同学要求发言,我只好又给了一节课。对于每位发言的同学,我都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和高度的评价。这样直到下课,不少同学还意犹未尽。
第四,改变全由教师提出话题的模式,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合作探讨话题。如果每节课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负责讨论,学生势必会产生惰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依然不能体现出来。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包办提问,而是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依据文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合作探究。事实上,学生讨论由自己提出的讨论话题,往往比讨论老师提出的话题兴趣更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而这一点也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为此,笔者的策略是:一.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长期探究、最终有所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勇于质疑、善于从无疑处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提出问题”。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并提供前置性学习的思考题,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疑难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交由小组商定有必要提交给全班进行研讨的话题。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适时适度评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长效激励机制。有的老师埋怨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性差,其实是忽略了小组合作中的评价。激励性评价是小组合作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发展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应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点评,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了解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情况,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激励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激发合作学习的动机。我们知道,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作为学生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特别是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建议他们事先作好准备,发言之前先写在纸上,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其实,这一类的学生只要有了一次成功的发言,并且得到老师的肯定,必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激励起自信心,那么下一次他将成为小组发言的积极分子,从而避免每次代表小组发言的都是那几张老面孔的状况。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体现了个人的智慧,更是团队合作的智慧结晶。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并被老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老师在评价小组代表发言时,一定要连带他所在的小组一起评价赞赏,并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当然,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单向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还要把评价权、赏识权交给学生。比如这一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可以叫另一小组的学生评价,事实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比老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没有什么源于圆滑世故的顾忌。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感,同时也获得我与小组共成长的自豪感,从而推动小组合作进一步走向高效,走向成熟。
戢运宏,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十堰。本文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