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3440

[ 姚旻怡 文选 ]   

《相见欢》教学设计

◇ 姚旻怡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第8首
   【教学设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昔日的皇帝如今已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但在课本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他的词作,对其人其词还不甚了解。因此我在课前预习部分先印发了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让学生对李煜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要理解词中的愁苦之情并不难,可以通过“寂寞”、“离愁”等词语来感知。但仅有这种感知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要深刻理解词人不同一般离愁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真正领悟作品的意境,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2.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学习难点】
   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
   【课前预习】
   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简介和《浣溪沙》《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四首词作。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独上西楼》导入。
   二.知人论世
   1.由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引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感情。
   2.李煜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是南唐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在他39岁时,南唐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押解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毒死。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三.朗读感知(学法指导:朗读法。多种朗读方法变化运用,加深课文印象。)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教师提供配乐,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正音、点评。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美读。
   四、品味赏析(学法指导:启发法。注重品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自由思考,理解词人感情,领悟作品意境。)
   1.思考:词中的哪个字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愁)
   2.你通过词中哪些景物感受到作者的愁绪?为什么?
   “月”
   问: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问:这些“月”中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问:本词中写的不仅是“月”,还是“月如钩”,为什么不是“一轮满月”?
   (“月如钩”,一弯残月更能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煜此时作为亡国之君思念故乡,思念故国,有家回不得,更显示其心中的凄苦、悲凉、孤独和哀愁。)
   “梧桐”
   问:让我们看一看其它词中选用“梧桐”展现出怎样的情愫?
   幻灯片显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愁”、“离情”,梧桐渲染的都是悲伤、寂寥的氛围。)
   问:为什么梧桐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这几位词人不用松、柏呢?
   (自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梧桐常和秋天凄凉悲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梧桐是作为秋天的象征出现的。而且,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落叶也常常让人们联想到生命的凋零。因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梧桐往往是萧瑟、凄婉、深沉、哀怨的代名词。这里也更真切地表现出李煜作为阶下之囚的萧瑟、悲凉、寂寥的心情。)
   “深院”
   问:想象一下,怎样的院落能称之为“深院”?(不能走出去,有眼难望穿,与外界音讯隔绝,曲折压抑,只能看到一片狭小的天空。词人此时正身处这样的深院之中,其孤寂、哀伤的愁绪相信我们都感受到了。)
   “清秋”
   问: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秋常给人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更何况,不仅是“秋”,还是“清秋”,这里的“清”如何理解?可以组一个恰当的词语。(凄清。这也反映出词人此时内心的凄凉、孤清)
   “西楼”
   问:古典诗词中西楼常常与月相伴,“月满西楼”是上半夜,还是下半夜?(下半夜)
   问:下半夜一般人都进入梦乡,词人为什么还“独上西楼”?(家国之思、辗转难眠、愁闷的情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因此,西楼常常依附着忧伤、凄凉、愁苦、忧怨的情思。)
   3.除了这些景物,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愁绪?
   “无言”
   问:为何“无言”?(一方面是无人说,一方面是无法说,愁太深重了,欲说还休。)
   “独”
   问:体会出什么?(一个人的孤独、凄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摹愁的?(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离愁比作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线,用它的长、乱来写离愁之多、之复杂,化抽象为具体。)
   问:“愁”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高明的诗人却常常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愁”描摹得可观可感。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写愁的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在《秋浦歌》中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的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出了愁的重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虞美人》中则将愁比喻为“一江春水”,写出了愁的绵绵不绝。)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这句写出了“愁”的什么?(滋味)
   问:是什么味儿呢?(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不能用酸、甜、苦、辣、咸等任何一种具体滋味来概括。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问:“别是一般”,为什么与别人的离愁不一般?(亡国之恨比别人更深重。)
   4.试比较一下前面感受的“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与后面感受的“无言”、“独”等词有什么区别?(前面五个词都是具体的景物。)
   5.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这几个景物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蕴藏着词人内心的孤寂、哀伤之情。这种融入了诗(词)人主观感情的具体物象就叫做“意象”。“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学会把握意象,更能理解诗词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我们以前学的诗词中其实也有很多意象,请同学们说说。(“柳”谐音“留”,蕴含离别之情。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孤蓬”、“浮萍”常常比喻远行或漂泊。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小结:李煜这首词词眼为一个“愁”字,上阕以“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衬愁,下阕则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心理绘愁。该词写于词人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后,字字句句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而欲说还休的破家之愁、亡国之悲更是痛彻心腑。
   五.学以致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分组讨论,用刚刚教过的方法自学李煜另一首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思考:1.请找出本词的“词眼”。(恨)
   2.“词眼”在词中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林花谢了春红”,落花不仅容易让人产生伤春惜花之情,也常常喻指好景不长。“寒雨”、“风”不仅代表自然界的风雨,也让人感受到词人人生的风雨、坎坷。“胭脂泪”,花本无泪,以我观物,作者移情于此,花便也有了悲伤之泪。“水长东”,写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
   六.一课一得(学法指导:归纳法。提纲挈领,理清脉络,总结归纳出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会使我们更容易融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
   2.找出“词(诗)眼”,体会其在诗词中的具体体现。
   3.通过对意象的把握理解诗词表现的情感,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七.迁移拓展(学法指导:迁移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课总结归纳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加深对意象等所学知识的巩固迁移,提高写作能力。)
   作业:
   1.运用本课总结归纳的方法鉴赏李煜的《虞美人》。
   2.妙笔生花——请借助自然界的一些意象创作一首表现自己情感的词。
   【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历经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更是其中的瑰宝。笔者常常在思考,诗词教学如何使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授之以渔”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在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使他们理解、热爱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是本课的“一课一得”。这种方法脉络清晰,对于学生独立鉴赏诗词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也许这种方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也不会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教诗词,但相信这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姚旻怡,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 猛

《相见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