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3421

[ 柴省三 文选 ]   

阅读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 柴省三

   综观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在阅读教学中,确有部分教师过多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或对阅读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效率、高素质的学生,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1.忽视主体、强调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文章中分散知识点的讲解作为阅读课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及认知需求,缺乏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字、词、成语等基本语文知识的传授作为讲解的重点,对学生进行“传达式”知识灌输,而对语言意识的训练则相对不足;个别教师误认为给学生训练能力的时间势必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计划的完成,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大多时候以“讲”代“读”、以“听”代“读”、以“讲”代“练”,忽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视学生为阅读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以致学生没有机会去充分体验、领悟、想象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时空氛围和主题语境。这样的阅读教学恐怕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无法促进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只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留于空谈。
   2.忽视效果、重视形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换,因此教师已开始注重课堂的组织形式。在公开课上,小组合作阅读课文、分组回答表层问题等,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行表扬、鼓励,似乎感觉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但事实上,阅读是读者和文章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要准确理解文意,需要读者专注、主动的心理参与意识,而不是外显的参与“活动”。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参与并未让学生充分领悟阅读的深层次问题。学生们虽在“参与”,但其心理并未主动地移情到课文所涉及的场景中,真正参与阅读心理理解的学生很少,部分学生随声附和,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同时,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意识则更无法体现,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计的初衷也就难以实现。
   3.忽视发展、关注成绩。教育评价,特别是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领域,近几十年来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下,考试的分数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中,仍居于支配地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只能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评价老师,特别是当语文知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过高,考试宗旨尚未向语言能力测量倾斜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方式的现状恐怕在短时间内都无法产生根本性改变。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现行的背景下并未受到评价方式的有效制约,而学生只能在语文课上为完成老师布置的知识任务而阅读,以考试的知识内容为导向,其结果是语文知识学会了,考试分数提高了,但阅读能力却没有形成。学生在阅读其他学科的文本或资料时,无法领会问题的本质,既抓不住重点,也无法准确归纳、概括问题的核心。比如,在数学课上分析习题思路时误解题义,在物理、化学课上根据实验现象概括理、化性质时表达得语无伦次。这样的阅读能力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极大。因此,知识固然重要,但与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能力相比,教师更应该注重后者的培养。
   二.阅读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方法
   对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以分数为标准,更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对阅读能力、阅读效率等进行综合评价。新课程阅读教学评价根据阅读教学目标,全面收集阅读教学情况,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阅读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阅读教学评价必须确立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目标可以按知识、能力、情感划分,目标又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做好计划方案。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效果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密切相关,所以要注意速度与质量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由注重字、词、句的知识考察扩展到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内涵挖掘、鉴赏评价、拓展创造等,尽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对阅读教学行为发挥导向与监控作用,具有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引导作用,对阅读品位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中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思路
   1.激发阅读兴趣。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思路的引导者、阅读方式的指路者。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书的另一半。”这也就暗示读者与作者之间必然在对文字的解读上需要某种心灵的契合。兴趣是寓能力培养于知识学习中的。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以学习语文知识为乐,才会以提升阅读能力为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就是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示范阅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真情,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们就会以较高的心理专注度投入到阅读中,并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意蕴、景物的优美、人物的个性。以兴趣为驱动,在阅读中逐渐积累文学知识、语言知识,并培养语言感受能力、理解鉴赏能力,逐渐从文字深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经过反复强化和操练实践,将语言知识整合在一起,最终内化、升华为稳定的阅读能力。
   2.指导阅读方法。同样阅读一篇文章,有“法”则事半功倍,无“法”则事倍功半,所以读文章必须遵循巧妙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借助良好的阅读方法,丰富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为此,首先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即精读一篇文章时,必须通篇读,把握文章大致内容,以及生字难词、主要事件或作者主要观点或景物主要特征等,同时要用心考查、推测作者背景、题目内涵、写作时间、课下注释等,从中吸收知识,丰富阅读经验,经过主动思考与判断,理清全文的要点。Alderson(2000)和Gray(1960)等认为,阅读理解能力至少体现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对文章字面意义的理解、对文章字里行间意思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外延的理解等。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之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阶段,同时也要激励学生主动尝试对字里行间的意思和作者写作意境、目的、心情和意图外延的揣测,经过不断强化和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升华为阅读意识。
   其次要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叶圣陶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练,就是练这个功夫。”把握思路有时要和文中记叙的线索或议论、说明的中心结合起来思考。在分析时可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文眼、过渡句、点睛之笔等。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或梳理思路、分析结构时要主动思考、时时勾画、时时记录,既可积累知识,更能锻炼能力。
   3.落实阅读交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合作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更多元化。合作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学生个体的阅读与思考要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才能更深刻。自主阅读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和个性化阅读理解目标,交流合作则可以实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效果,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再认识、再加工、再创造。阅读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小组内部讨论、前后桌研究、小组与小组间辩论等形式。我们相信经过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交流阅读感受,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提高了对基础语文知识的理解,又可丰富阅读经验、提升阅读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应尽可能选取学生喜欢的形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阅读交流活动中,通过知识的理解、阅读方法的操练,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积累文学常识手抄报评比,既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文学常识的巩固,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归纳、整理、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也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演讲比赛等形式,既可以积累名著知识又可以提高写作、评价、鉴赏、演讲等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阅读交流会使思想插上翅膀、会使知识汇成海洋、会使能力化成风帆,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落实阅读交流、丰富阅读阅历、提高阅读水平。
   当然,要使阅读教学中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统一发展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善思、勤问、多读等,但笔者认为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掌握阅读方法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只有评价方式、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彻底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
  
   柴省三,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副教授。本文编校:洪 鸣

阅读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