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刘柳的小小说《萌芽》写的是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种葡萄的故事。两个人都想用葡萄核在花盆里种出葡萄来,结果两个人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这篇小小说篇幅不长,却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来突显人物个性,表达深刻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对比是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对比。我们成年人行事,往往依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决定做与不做、怎么做;但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凭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来探究这个世界的奥秘,他们往往喜欢依靠自己的奇思妙想来行事,在他们的世界里,是没有成规、定律的束缚的。因此,想用葡萄核在花盆里种出葡萄来的想法和做法,只属于天真无邪的孩子。只要稍有常识的人们,都知道两个孩子的举动无异于天方夜谭。但男孩和女孩显然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有可能,奇迹往往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诞生的,孩子只相信自己尝试的结果。男孩说:“我想创造奇迹。”于是就执着不悔地开始了他的创造性劳动——充满新异思维的实践:“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冀,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冀里。”男孩的探索新路的虔诚态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成人的顽固的理性。我们成人呢,由于受到常识、经验和理论的束缚太多,更愿意墨守成规,所以就鲜有创新之举。
第二层对比是男孩的父亲与女孩的父亲的对比。男孩的行动得不到父亲的支持,父亲把他的这种行动,看作是古怪的表现。这位“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的父亲,显然并不知道在男孩这个年龄,好奇心与探索欲是多么可贵;他以一句“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和一个耳光,打碎了儿子的梦,让男孩变得现实起来,理性起来。后来,男孩看到女孩种葡萄,他已不再支持她,而像个成熟的过来人去劝她不要痴心妄想,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成熟。而女孩的父亲呢?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只是从后来男孩的哭诉中得知,他明知女儿的探索实践是荒唐可笑的,却不愿揭示其荒唐可笑,暗中以“行动”来保护女儿的创新思维,支持女儿的创造性实践。结果,花盆里终于长出了葡萄藤,虽然葡萄藤是她父亲插下去的,但女孩却以为是自己种出来的。她父亲并不是要欺骗自己的女儿,相反他是在关心自己的女儿,在呵护女孩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因为他知道这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在心中播下了勇于创新的种子,那么无论何时何地,女儿都会主动去发现、去创造。两个相似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父亲;一样的开始,由于对待的方式不同,就有了不一样的结局。作品中的“我”和男孩的父亲用残酷的理性扼杀了孩子想创造奇迹的梦想之苗;女孩的父亲则用善意的“欺骗”来呵护女孩的创新之芽。小说告诉我们应时时警惕,因为有时我们看似理性的言语或举动,很有可能扼杀许多创造的萌芽。
难点指津
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小说的主题对人们的启示。
这篇小小说篇幅短小但意义并不小,它引发我们深思怎样培养并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为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想象力是创新的关键。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第二,要鼓励孩子不迷信既有知识或权威理论,大胆质疑。小说中的男孩女孩都是明明知道“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的”,却又都是大胆的质疑:“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如果大人听了小孩貌似幼稚的想法,立即打开思路,帮助孩子尝试种植葡萄的新方法,说不定一种高效高产的种植革命就诞生了呢!事实证明,不敢质疑,事事迷信权威,就永远没有创造发明,人类社会就永远不会进步。第三,要尊重孩子的求异思维,不要动不动拿成人的思维去禁锢孩子,更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不合常规的想法和做法。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儿童的思维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往往能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决途径,在求异中创新。试想如果小说中的女孩儿父亲也轻易否定女儿的奇思妙想,恐怕女孩当下或以后不是也会像那个受挫的男孩儿一样处处循规蹈矩地思考,行事,哪里会有创造发明呢?我们的下一代如果都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考点训练
1.小说中两次出现“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的”劝告,是否雷同?
2.小说中男孩、女孩的父亲在对待孩子种葡萄核的事情上态度有没有本质区别?
3.你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哪些启示?
附:参考答案
1.不雷同。参见美点赏析“第二层对比部分”。
2.参见美点赏析“第二层对比部分”。
3.参见难点指津第二段有关论述,也可自述感悟,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