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整体感知,初步品读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梳理课文内容。
(一)品读课文之前,按常规检查预习。
1.点学生读课后生字词。2.用听写本听写课后生字词。3.前后排学生相互批改。在这个环节,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记住两个字的读音:济南、同舟共济/着落、着急。
课堂过渡句:在我们的印象里,北方的冬天一定是天寒地冻,朔风怒号,然而同为北方的济南,却全然不是这个样子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那么句中的“这”指代文中的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这”指代的内容:(以下为板书内容,具体板书时,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扼要写出)
第1段: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
第2段:济南像个婴儿,睡在小摇篮里。
第3段:济南雪后的小山太秀气。
第4段:济南城外的远山,像一幅水墨画。
第5段:济南的水,暖而清澈。
第二步:研读课文,深入品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规范赏析的意识,进一步巩固学生赏析语句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
(一)指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作者为什么说济南是一块宝地?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天气?
板书:温晴
明确:写济南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与北平相比——无风声;与伦敦相比——有日光是响晴;与热带的地方相比——日光不毒是暖和的。
课堂过渡句:在北方居然有这样温晴的冬天,真是奇迹和怪事,想必一定有着冬天别样的美。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吧!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5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温晴”来描写的。
(二)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从文中划出表现“温晴”的语句。
(三)请同学读一读划出的句子,说一说它们是如何表现“温晴”这一特点的,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哪里写得好(从修辞的角度)。
老师教方法:
赏析方法如下:
用了什么修辞——这句话写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状态——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做示范: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赏析:“晒”“睡着”“唤醒”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济南城在太阳的朗照下那种暖和安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城的喜爱之情。
还需要重点赏析的语句有:
(1)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小山比喻成“摇篮”,济南城就成了婴儿,准确地写出了小城与小山的关系,把小城睡在摇篮里的暖、舒适和安详的特点写了出来。)
(2)山上的矮松 日本的看护妇。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矮松在下小雪后,那雪罩不住矮松的情景,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矮松显得越发的青黑的样子。)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写了村庄在下小雪后的那种悠闲舒适的情态,写出了济南城的温晴这一特点。)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绿的精神”“不忍得冻上”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水以人的灵气,写出了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水的温暖和绿,衬托出水的清亮清澈的特点。同学读划出的句子,并说出它是如何表现“温晴”的,从修辞的角度,说说哪里写得好。)
这一环节学生的主要活动是:
默读,思考。发言讨论。写笔记,学习赏析。
(四)方法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句子都做深入的研读,但在这里我们要记住一点:写景要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要细腻准确地写出作者的感情。
第三步: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巩固课堂所学。
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一个温暖如摇篮、秀气如少女、天明水净如蓝水晶的世界,在作者眼里,那山、那水、那阳光、那雪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仿佛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情感。山水风雨本是无情物,正是作者能仔细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所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我们今后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王晓惠,语文教师,现居北京。本文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