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修养等。《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认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必须对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语文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语文能力这个小概念。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或语文教学研究中,人们通常把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这两个概念并提。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打个比方说,语文素养如果是一套弓箭,那么语文能力则是箭,而语文能力之外的其他语文素养则是弓背,弓弦,箭筒等。为了突出语文能力这个概念,本人特地把它与语文素养并列起来论述,这样可以更好地明确语文能力与其他语文素养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因此本文的标题就拟为: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构成要素探析。
一.语文能力背后的语文素养构成要素探析
除语文能力外,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知识
从广义的角度讲,凡赖以形成语文素养(或能力)的知识都属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言材料的知识,组织运用语言材料的知识,自然知识与生活知识。
1.语言材料的知识
语言材料的知识包括对字、词、短语、句子、语段和篇章的记诵或掌握。一个人对字、词不认识,对短语、句子不理解,头脑中不能记诵一定的语言片段或篇章,那么,他就不能说是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古代的语文教学非常强调“读”和“背”,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材料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是明证。
2.组织运用语言材料的知识
所谓组织运用语言材料的知识,应指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方面的知识。对语法知识的掌握,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更正确地表达语言;对修辞知识的掌握,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更生动、优美地表达语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能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更有力、有序地表达语言;而对文法知识的掌握能使我们更灵活、更有效地布局谋篇,结构成文。
3.自然知识与生活知识。
“语文小天地,天地大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上的理解与表达都离不开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而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都可通过语言材料中的字、词、短语、句子、语段和篇章等作为载体呈现出来。另外,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又可以通过语言材料这个载体内化于人的心灵而化为语文素养。因此自然知识与生活知识完全可以归属于语文知识。
(二)认知能力
语言文字是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反映,因此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能力跟其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密切关系。人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及探究力。这其中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及人的思维能力(观察、记忆、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推理、创造等能力)。
(三)人文修养
人的人文修养是人在生活和学习中习染得来的,它包括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与情趣。良好的人文修养应包括:对自然与人生有着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有着相当的热爱程度,有着良好的审美趣味。这其中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感性的成分;既有科学的因素,更有道德的因素。总的说来,良好的人文修养应是优秀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内化的结果。
(四)学习方法和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有助于学生获取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比如,涵泳探究的习惯,调动生活用心体验的理解方法,前后勾连,整体感知的学习习惯,喜爱总结、生发、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等,都是良好语文素养的体现。
二.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探析
语文能力“从内涵本质上看,他是一种以语言操作能力为主,以智力等因素为基础的特殊的综合能力;从外延特征方面看,它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第121页,李海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听、读”方面的能力主要是指理解、分析、感悟、品味鉴赏等语言释义方面的能力;而“说、写”方面的能力主要是指选择、组合词句,结构语言片段或篇章等语言表达方面的操作能力。概括起来说,语文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一)从理解方面看
从理解方面看,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认识字、词,并理解字义、词义及理解由字、词组合而成的句子意义的能力。
2.理清文章句间、段间的联系,把握作者结构思路、文章脉络的能力;理解文法及修辞作用的能力。
3.通过对文句意义的理解,文章脉络的梳理,作者思路的把握,进而去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能力。
(二)从表达交流方面看
从表达交流方面看,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口语交流方面,快速、准确地选择词语、句子,有序而清晰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2.在书面表达方面,快速而准确地选词造句(或运用修辞选词造句),熟练而清晰地安排句序、组成段落,熟练地运用文法结构段落,组成篇章的能力。
三.明确认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构成要素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语文课程体系亟待重建,应重点突出其综合性
综观现今的语文教学、教改在高考的魔棒下呻吟。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基本上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而教师教学的两大依据是教材与考试,考试的内容自不必多言,而教材的编写者又替教师设计了教学的桎梏。现今的语文教材,基本是以文学发展史的顺序和文体来编排的,上至《诗经》,下至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占据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再辅之以少量的语文知识及写作训练的单元。而关于语法、修辞(教材中涉及得简略而不成系统)、思维、文章学、鉴赏学、美学、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是空白。由于教材缺乏上述与提高语文素养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因而许多语文教师就不教或不会教。再加上语文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人就只是教教材(或教考试)而已,谈不上什么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高度来进行教学。可能有人会说,现今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上述知识他们应该具备。但实际上,现今我们的师范院校的教材是十分滞后的,理论性的内容多,而实际可操作的知识少,以致许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甚至教了几年书的教师,对许多具体学科问题都掌握不了,遇到有难度的问题就讲不清,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比如,大学教材里有如何安排语序、句序,一个人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词汇才能较快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如何快速形成正确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文创造力的知识吗?没有(或很少有)。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的课程体系亟待重建,应重点突出其综合性,为全面而快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亟待加强
如前所述,现今语文教学的两大依据是教材和考试,而教材和考试的内容又不是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出发而设置的,因而语文教学就犯了先天不足之症。其最主要的不足就在于缺乏综合性。语文教学是多元的,也是辩证的。语文教学应以“大语文教学”观作为指导思想来组织实施,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知、情、意、思”齐举,“听、说、读、写”并重,“语、修、逻、文”同学,“课上、课下”共抓,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的语文教学。
刘有斌,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广德。本文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