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3422

[ 陈雪梅 文选 ]   

穿新鞋走老路的中学语文课堂

◇ 陈雪梅

   因为工作的性质,常进入中学课堂并与一线教师接触,分明感到很多语文教师理性思维的缺席,把握不了课改的方向,教学没有规范,思想彷徨,或闻风跟追,或照搬挪用,在一时的课改触动后,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模式里,即便有些课改意识,也只不过是穿着新鞋走老路。现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语文教师思想保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望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状一:误把考点知识当目标。梁实秋在《国文与国语》中说:“讲到国文教学,最要紧的是要认清国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依据考点定教学目标,考什么知识点,老师就教什么。对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常规教学中,老师们注重的是“知识与能力”中的知识目标。公开课课堂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有所体现,而“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老师探讨或关注得很少。
   现状二:教材把握不准。由于新教材增设了选修课程,必修模块又由五块组成,很多老师没有弄明白教材编写意图,又没有单元教学目标意识,因而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不准确,用起来很难循序渐进,往往是自己学一课,教一课,在有限的课时里,走的是拼命跑教材的路。
   现状三:部分模块教学被忽视。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前期由于处于摸索阶段,老师基本上跳不出教材的圈圈,整个阶段为教材所累,普遍存在老师向学校要课时,教材没法处理完的现象。在后期,为了赶教材,对于必修模块,老师们的处理方式不得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为了跑完教材,不少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对于上面制定的必考和选考模块,精讲细磨;而对于非考试模块,最多只是一带而过,例如在高二开设的选修模块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老师们上得十分仔细,而《现代诗歌鉴赏》,虽然开设了但是并没有修习。
   现状四:探究性学习成为花架式。老师们普遍反应从“填鸭式”的课堂里走出来,一下子就走上“双自主”的道路,不是不想走,而是找不到道儿。在一些优质课竞赛上,或者年轻教师的展示课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对新教法的尝试,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令人遗憾的是,课堂多半是热热闹闹一场空,探究性课题成了应付听课检查时随意搬出的一道菜,等课结束后学生是否研究,也就无人问津了。
   现状五:课堂预设牵制课堂教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在优质课竞赛中设计的教学过程,往往也是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完美,滴水不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偏差问题、甚至与预设相矛盾的意外情况,老师便拼命把学生往自己的预设上拉,对于学生的“异端”回答,多半怕难以驾驭而采取回避的态度。
   现状六:没时间延伸拓展。新教材留给老师很多补充、延伸、拓宽的空间,例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但是老师们不敢多方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即便是想做些研究的老师,在讲课时补充的内容也只不过是怎样将教材的教授与考题结合。至于说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也只是在公开课的展示时才有老师这样处理。
   二.语文教师保守思想的根源
   语文学科处于这种尴尬境地,语文老师的思想守旧,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家教育体制、考试制度、试题的定性等原因。
   (一)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
   亚瑟·史密斯说: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能准确诊断出中国教育的综合病因。我们虽然以素质的名义、以效率的目标在推进我们的教育,但是从小学到中学,在教材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意识形态统一的环境里,师生的行为、思维、思想甚至精神,受到制约而不得不想尽千方百计达到特定的效果或者特定的水平。这种规范化、程序化的教育模式恰恰是以科学、文明、效率的名义大行其道的。其结果是让学校首先陷入管理误区。大家都争着学习管理一流的河北衡水一中、江苏洋思中学。可是学来学去,人家是人家,自己是自己,很多学校丢失了自己本有的特色,老师丢失了自己本有的教学个性。其次是老师急功近利思想根深蒂固。目光短浅,把个人的虚名浮利始终摆在首席,忘记了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试卷考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帮助孩子找到失分的原因,汇总易错点、陷阱题点拨等成了教师的职责。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语文教师的思想难免不保守。
   (二)基本固定的考试题型
   教育围着考试运转,这是中国教育的模式。以考试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观念、原则、方法是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制不更改,教学现状就难以实现根本的改变。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语文的素质教育以及语文的课程改革只能是带着脚镣跳舞。
   尽管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但是题型基本固定,给人的感觉还是“风景依稀似去年”。现行的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把语文推向了极端化、僵死化。据此命制的高考试题,既难以实现对知识的全面考查,又缺少对能力检测的操作性。如阅读的考查,学生绞尽脑汁做不对命题者设计的标准答案,再如作文的考查,常违背生活味道,让考生不得不胡编乱造仓促成文。故已经有不少人提议把高考《考试说明》给废除。选修课程的开设看似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学生们可以选修选考,但纵观近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很少出现这样的试题,多数省市是选修必考。
   三.建议改进的措施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师应是教育的思想者。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思想和素质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注重内修外炼
   语文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文化、业务等,教师要从自身人格、教育思想、教学技艺三个方面修炼自己。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关。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了解语文教学的历史变革,把握语文教学的大方向,加强读书、交流、互动、合作和体验,变外在驱动为生命体验的内在自觉,争当智慧型教师、高境界型老师。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浅。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在张扬教学个性的同时,应保留着反思的冷静。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地选择教学反思类型,如教法反思、学法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对“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反思。这样,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才会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语文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精彩。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要端正一种思想:语文校研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责任,不是学校里某些“科研能人”或专家学者的专利;更不该只把它当作上级的行政策略或“面上”的教学理论,应把它看作一种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方式。
   (二)创新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的思想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针对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师课堂创新至少要关注以下几点:1.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结合“大语文”教育,搞好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环境,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我们要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理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利用课程资源。3.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中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4.组织好研究性学习。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也易产生盲目性。我们要认真组织好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围绕教材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引导学生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简单的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在逐步展开,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也在改变着我们原有的经验和习惯。故步自封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思想者。我们要有勇气敢为天下先,勇于以偏纠偏,决不能抱残守缺,安于现状。“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胆反思,积极探索,争做一名有思想、有智慧、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陈雪梅,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黄冈。本文编校:老 猛

穿新鞋走老路的中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