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3428

[ 陈静 文选 ] [ 陈静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

◇ 陈静

   建国以后,人们对语文的基本性质进行长期的、多次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新课标把它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它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研究对象,并特别关注“人类感受、人类价值和作为人类精神之表现的文化内在结构、悠远的历史因素和缘起”,倾力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文事实中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作用”,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这些生命价值的内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呢?我以为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边对话,从以下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实施。
   一.运用文本中的生命主体,逐步树立生命意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有生命光泽的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主体,它呈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成为多姿多彩的生命意象。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这个生命主体与作品中的生命主体对话,从而让各自的生命意识交融,渗透,对话,碰撞,从而实现优化。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生命为主题对作品进行鉴赏,提取教材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
   初中生像是刚刚从蛹中孵化出来的幼虫,伸着新奇的脑袋窥探着世界,一片清纯。在课堂上,师生伴随着班得瑞悠扬的轻音乐,我让大家用稚嫩的声音一起朗诵朱自清先生的《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体会着文质皆美的语言,欣赏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画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意象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生命的五彩缤纷,构成春之生命斑斓色彩;“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歌唱生命蓬勃无限的春之声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无穷魅力,朝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生命每一天都是美丽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成绩好坏,容貌美丑,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在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学习文本中的主人翁对生命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面朝全体同学说说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照片,播放自己录制的歌曲,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展示个人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劳技作品,并阐述创意。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风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快乐,学会欣赏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个体,更有自信心投入生活和学习了。
   学生在与生命主体的对话与交流中看到生命意识的流动,从而思考“什么是生命?”“怎样对待生命?”“如何善待生命?”这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问题,生命意识得到强化。
   二.运用文本的生命情境,逐步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的体验过程实际上是情感体验过程。文本在介绍人物在生命奋斗历程中存在着两种情感:人物在生命历程中的生命情感;作者对人物生命态度的情感。所以,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主体与文本中人物经历对话,与人物的生命情感对话,与作者流露在文本中的叙述情感对话,从而培养阅读情感,然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情感展开对话,将阅读情感升华为生命情感。
   跟随茨威格,我让学生走进《伟大的悲剧》,通过影音视频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南极的天寒地冻,人类科学探索的艰难。接着又让学生阅读文本,概述斯科特一行的悲壮故事,寻找他们生命坚强的闪光点。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酷寒,食物的短缺,队员们精力体能的消耗,人的生存意志力的崩溃,这些磨难都和他们的人生信念斗争不息。学生通过分析都能理解到虽然他们没有第一个到达南极,但他们也是英雄。他们与困境对抗的超人毅力和勇气,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意志的无穷力量。
   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我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中插入介绍海伦·凯勒因病成为盲聋哑人的背景,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生存,外因起辅助作用,内因才是决定因素,除了老师的教导、家人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在逆境中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斗志坚强地活下去。在阅读文本中,我引导学生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比对作品中的人物生命情感,与之碰撞交流,领悟文本中的生命情境,从而体会到个人的生命意志是如何支撑一个残疾人重新面对人生的,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另外,我还推荐学生去认识另一个坚强的生命史铁生,读他的作品集,进一层感受生命的力量。
   通过多边对话,通过多渠道的沟通,让学生认真感受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作家的叙述情感,生成一种新的情感,变成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升华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生命情感。
   三.运用文本中生命主体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坚强生命意志
   中学教材里有不少与命运抗争、与厄运抗争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对恶势力的抗争;李逵挥动两把大板斧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抗争;祥林嫂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门槛,虽然愚昧,可笑,却也不失为对命运的抗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与命运抗争进行对话,从作品中的生命抗争中学习不屈不挠的精神。
   初读《列夫·托尔斯泰》,一个相貌丑陋、眼睛特别的托翁跃然纸上,仅仅这一层面的收获是不够的,教师还需通过资料或影音媒介向学生介绍托翁的出身、生活经历,家庭遭遇等信息,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托翁,一个身为贵族却能体察民情、在农奴制社会中提倡众生平等的这么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只有拥有一颗悲悯善良之心才可以做到。托翁不仅是个文学家,是个智者,他也是个仁者,他想解放芸芸众生,却又无能为力,这又是他的痛苦。所有的人物品质都是通过作者出神入化的肖像描写传达出来的。课堂引进与人物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真实,真正欣赏到人物的精神光芒,认识到托翁相貌丑陋、双目失眠,之所以成为托翁,全世界公认的文学家、思想家,都源于他与生命抗争的精神品质,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坚强生命意志。
   阅读《老王》,我引导学生关注老王一类社会底层百姓生存的艰难和杨绛一类高级知识分子生存的艰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如何能做到相扶相依、相亲相爱、共度难关。老王减半车费为人们送冰块,老王免费送钱先生看病,老王病中送香油鸡蛋给我……杨绛同样因担心老王的病而害怕,因没请他坐坐喝口茶而感抱歉,因无法改变老王这些不幸者的命运而感愧怍。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了理解和关爱,生活才有了温暖和幸福,让人生的苦难变得芬芳起来。有了细节的品读,学生才能深层挖掘:人不分高低贵贱,要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平等真诚地对待生命。通过学习,学生领悟到老王与杨绛互相照顾对方,试图改变对方的命运,达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另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形式,他们在改变对方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坚强了自身的生命意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开发教学素材中的生命资源,用情感与情感交流,用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去感召心灵,一定可以叩开生命教育的大门,一定可扬起生命的风帆,一定能驶往生命的海洋。
   四.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内化生命体验
   实践是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的必然途径。语文教学中生成的生命教育最终也要通过实践来内化。所以,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树立起实践的理念,也要为学生搭建起实践的平台,来内化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作文教学中注入生命主题。
   生命主题,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是那些自然界的生命过程。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选取生活中最感人的生活活动或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观察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也可以内化学生的生命认识,丰富他们的生命情感,提高他们的生命表达。
   我要求学生采访、调查抗癌明星、抗癌勇士的生命历程,了解他们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上网查询抗癌战士对生命的态度、对癌症的态度。通过调查和采访,学生得到一些启发,他们写道:“抗癌明星,抗癌战士之所以能战胜疾病,主要来自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一方面,他们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治疗,另一方面,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加体育锻炼,闲暇时间,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学书法,学舞蹈,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反之,消极,郁郁寡欢,对癌症的极度恐惧,看不到生活的前景,只能使那些患者匆匆地结束生命。”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关注程度,也增强了学生对生命深层次的理解。
   (二)组织开展“生命主题”的课外活动,体验生命情感。
   我利用班会课等学生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与老人交朋友,一学期为老人做三次好事,包括洗头,洗衣服,剪指甲,做生日贺卡等力所能及的工作。还要求给老人朋友讲一个故事,然后要求老人朋友也给自己讲一个故事,讲一段老人的经历,再把老人的故事和经历在班队课上讲给同学们听,与同学交流。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与老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人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历成为年轻一代的宝贵财富,年轻一代的生活和观念也增添了老人的生活乐趣。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也加强了新老生命之间的关爱、交流、沟通和融合。
  
   陈静,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温岭。本文编校:老 猛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