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3425

[ 龚殿元 文选 ]   

“语法无用”揭秘

◇ 龚殿元

   这里所说的语法是指“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语法无用”是某些语文教师淡化语法教学的借口,受其影响,中学生也这样认识。笔者认为,能在实际中运用的语法便为有用,不能在实际中应用,学了只是摆摆花架子,便是无用,初中语文书里的语法知识属于后种。至于为什么没用,教师感到困惑,中学生蒙在鼓里,到了有必要把秘密揭开的时候了。
   其一,中学语文书里的语法知识是淡化语法的产物。众所周知,上个世纪1984年正式推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提要》,没等中学生知道《提要》什么样,较之《暂拟》体系有什么不同、是否更科学,90年代初,便吹出一股“淡化语法”风。10年之后,即2001年,国家有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中学语文教材》,当然也审查通过了书中的语法知识,这就意味着书中语法知识具有合法性、权威性。谁知语法知识里边,谬误之处比比皆是,无法应用。
   大概语法知识的编者察觉到2001年审查通过的语法知识有些不妥,于是2002年开始修订,把初中原来2—5册书后的语法知识短文变成几个图表附在2—5册书后,书中零星散落一些语法知识应用小短文,也作了一些改动,好多错误的地方删除了,但即便如此,仍然可以看到引导上的错误。如编者把“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里的“更”说成连词;继续把“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说成病句。较以前不同的是把原句的“学校”删掉了,指出错在没有宾语中心语,并确定“权利”是中心语。我们就按编者说的办,把这个句子写出来:“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由此可看出“权利”成了“接受”的宾语中心语。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保障”的宾语“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主谓短语,想把主谓短语变成定语,必须在主谓短语后边加“的”,否则就会产生歧义。可惜编者没有这样强调。我们说主谓短语可以作宾语,为什么非要加个中心词,加上个中心词“权利”倒有画蛇添足之嫌。
   再如“句子的主干”与“长单句的分析”散落在八年级《语文》下册105页和147页上,在“句子的主干”里,编者这样写出:“一个句子不论结构多么复杂,只要把它的定语、状语、补语等枝叶压缩掉,就找出它的主干”,这就是说压缩前就知道了定、状、补,不然就无法压缩。我们再看“长单句的分析”,编者这样写道:“分析长单句,首先要找出它的主干,……然后再分析枝叶成分,弄清它们的结构和表达作用。”上下对照得出,知道枝叶才能找出主干,找出主干还得分析枝叶,多半是做无用工。事实证明这是单一用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句子,它已跟不上语言发展的需要。例如:“最令我七窍生烟的是,有一次她的作文不及格,她却振振有词。”这个句子有定、状、补枝叶吗?没有。此句,硬在充当句子成分的短语里找枝叶,就多此一举。这说明现代汉语一味用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有行不通的地方,必须与层次分析法兼顾。这个句子可以设定主干“最令我七窍生烟的是什么”,确定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次主语是“最令我七窍生烟的”,谓语是“是,有一次她……有词”,再对主语和谓语进行层次分析,主语是“的”字短语,没必要往细分析了。谓语是动宾短语,知道“是”的宾语是由转折关系复句形式短语充当的也就可以了。用符号图解如下:
   最令我七窍生烟的‖是,有一次她的作文不及格,她却振振有词。
   转折关系复句形式短语
   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兼顾的方法是《提要》提出的方法,初中语文书里的语法知识编者就是不采纳,有什么办法?
   无须多举,可以看出语法知识的编者受“淡化语法”影响太深。“淡化语法”者的挡箭牌是中小学学生学语法无用,他们公开说什么“中小学学生学语法是买椟还珠,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真不知道中小学学生什么时候学语法好?难道都要到大学中文系里去学语法吗?如此编写语法知识,客观上迎合了“淡化语法”者的主张,有意无意地为“淡化语法”者说话。
   其二,表格化了的语法知识是束缚中学生学用语法的框子,掩盖了《提要》体系的科学性。句子是由词和短语构成的,纯由词构成的句子是少见的,由短语作句子成分现象是多见的,因此认清短语的结构类型十分必要。而在八年级下册《语文》附录里《短语结构类型表》只举出并列、偏正、动宾、后补、主谓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远远不够分析句子需要,例如:
   1.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2.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3.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4.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
   5.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6.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7.和青年同志们谈骨气。
   8.我请你们吃午饭。
   9.见面就是张家长,李家短,没正经事。
   10.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11.最令我七窍生烟的是,有一次她的作文竟然不及格,她却振振有词:“又是《一件难忘的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作到高中三年级,少说也有三四次。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
   上边例中加点短语,哪个属于五种类型?笔者认为都不属于。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可将例1至例11分别起名为能愿、复指、“的”字、连动、比况、“所”字、介宾、兼语、固定、紧缩、复句形式短语,例11引号内是个句群(句组),它和句中的“词”属于同一层次,我们可以叫它句群形式短语。有人要问复句、句群作单句成分可以吗?这就看需要。正如团长大,还是连长大?都会说团长大。可团长下连队当兵,体验战士生活,职务变了,团长就没有连长大。有人说短语名称太多,谁能记得住?这个并不难,只要放开认识短语结构,认识在句中的作用,名称会很容易定下来,不必特意去记。
   另外短语表没有短语的性质、功能类型,没有性质、功能就不能认清句型,不能认清句型也会给句子分析带来障碍。短语的结构类型很多,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都可以叫出名来,这些结构类型短语归结起来无外乎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谓、介宾、固定等类型。其中介宾是结构类型与性质功能类型相一致的类型,可以作定、状、补,不能作主、谓、宾。固定短语(四字短语或成语)的结构很多,之所以叫固定,不在于结构,而在于延续下来的固定形式。这些在“短语结构类型表”里是体现不出来的,却让高中学生去应用,怎么用?这是叫马儿跑,又不叫马儿吃草的荒谬作法。
   再看《句子成分简表》,表里只涉及主、谓、宾、状、定、补,没把主、谓、宾中心语算进去,不知道主、谓、宾中心语,分析句子时就难以显示句子层次;状语的类型、状语所处的位置,《提要》都做了明细说明,可表里不显示;独立成分(插说)句子里很常见,却不让中学生知道,对这些缺少认识,就会给分析句子带来困难。语法说不清语言现象,语法的用处何在?
   《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列举的关联词语并不少,九年级《语文》上册110页《怎样分析多重复句》应用小短文里连一个也不用,教给学生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更让人不解。小短文一开头这样写道:“分析多重复句,大体可以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局第一层次的有关分句,弄清他们之间的意义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各分句作分析,看他们是不是复句。”照编者说的理解:多重复句里还有与第一层次无关的分句,不然怎么会“找”呢?第一层次确定下来了,还要分析第一层次各分句,这不是在走回头路吗?这样指导实在没什么用。再看具体分析,小短文只举一个复句作例:
   ①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②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③倒变得不适用了。
   编者指导说:“这个复句共有三个分句构成第一层次,是转折关系;②分句③分句构成全句的第二层次,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笔者认为“共有三个分句构成第一层次,是转折关系”指导多余,因为不是三个分句,比如4个、5个就不能构成第一个层次?就一定是转折关系?尽管编者说对了此复句层次关系,由于没有说出为什么,也叫人不理解。学生学过该短文后,照样不会分析多重复句。我们说分析不带关联词语的多重复句,应该时刻结合意念关系进行分析。如果作这样分析:“敬字是法门,但由于说得太精微,变得不实用了”,由此断定①、②和③是转折关系,②和③是因果关系,要比武断定为第一层是转折关系,第二层是因果关系的效果强。
   这个小短文应该举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例子而不举,可能为了简单,也可能为别人留有发挥余地。让我们举出一例,这个例子可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图书”上的例子: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待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谋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这是这本书吸收“江苏考卷”的一个病例,考卷给的答案是,“该句滥用介词‘由于’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可把‘由于’删去。”我们就按考卷答案办,删去‘由于’,露出“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这里“青少年”能是全句主语吗?就算是主语,这个句子是单句吗?如果是单句,这个句子还有层次吗?笔者认为给的是错误答案,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二重复句,“由于”在这里不是介词,是关联词,和它配套的是“因而”,如果我们在“容易”前加上“因而”,层次便立刻清楚了,分析如下: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并列)好奇心又强,‖(并列)对事物缺乏分辨力, (因果)因而容易被大众媒体中的不良信息诱导,‖(递进)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如果有的考生把这个句子说成多重复句,在“容易”前加进表示“果”的因而、所以或以致等关联词,岂不都得被判处“死刑”,岂不冤哉,对考生造成的伤害岂不太大了吗?谁又去负责呢?我们的语法被曲解得何等不中用?
   句群知识很有用,语法知识编者连提都不提,令人费解。
   其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语法无用论”传播者,甚至制造谬论,直接或间接误导中学生。中学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本中的语法知识无法教,并深表遗憾与无奈,这是正常现象。有那么一部分教师认为语法有用,可是不学习《提要》,抛弃《提要》,另搞一套,就不正常。如“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冬景天,我们爷俩偎坐在草垛根下,晒着暖烘烘的三九阳光,他对我讲述山海关的一些传说、故事的情景”这个句子,他就确定“山海关的一些传说、故事”是“情景”的定语,并且武断的说,不这样确定,原句就有毛病,不这样分析,学习语法就不对路,就提高不了写作能力,其实他这种确定,这种分析是违背原意的,因为这个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记得”,而不是“讲述”;有人把曲解语言层次作依据,否定语法,如把“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加点词语说成“曾虚度年华,但不为此悔恨,曾碌碌无为,却不因此而感到羞耻”来证明汉语语法形式不符合汉语特点,其实“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都是紧缩短语,在这里将“不”分别加在两个紧缩短语前进行否定,表达的是“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有人把错误见解当成创新,如“父亲留给王小红一支好笔”,他就把“王小红”与“一支好笔”说成领属关系,否定双宾关系,尽管这样分析不合事理,他们却来指责“中学教学语法”在分析句上有错误。种种谬论,不知误导了多少学生,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背道而驰的语法知识竟能在语文刊物上发表;令人不解的是,在畅销的语文基础知识书中,也能找到在语法问题上糊弄中学生的例子。笔者最近就看到新华书店发行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一书,这本书封面写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图书”,扉页印着“全国名师携手编撰、1000多所名校老师指定用书、全国数百万学子共同见证,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可谓派头十足,权威性大,影响面广,可在语法知识问题上就不那么叫人称道。在这里只举出教给中学生用紧缩分析法找主干一例:
   第十二中学的教学成绩十分突出,多次受到县教委的表彰。(用压缩主干法压缩主干为“教学成绩受到表彰”,明显不当,应当在“多次”前加上“学校”。)
   括号内答案对吗?该书编者把复句当成单句找主干,是不会找对的。复句是不需要找主干的,如果要找,应是各分句的主干集合,而不是把各分句捏成单句去找。这个复句主干应是“成绩突出,受到表彰”,第二分句是省略主语的分句,没必要在“多次”前加上“学校”。硬把复句当成单句找主干,会把所有复句找出毛病,这样教学生岂不是误人子弟吗?
   其四,“考试不考语法就不学语法”占高中生思想意识主流。他们对“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是语病试题与语法有关,仅占4分成绩,凭语感蒙也会蒙对,犯不上费力学语法”的见解表示赞同;他们对“有的老师碰着语法应用题绕着走,有时把球踢到初中”的态度并不反对;他们浅尝辄止,对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实用的语法知识表示满意。有人问:“你们学语法吗?”回答:“学。”“会用吗?”“考试不考。”“考试不考”,他们不感到是一种错觉。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哪一年语法应用题少过?我们不谈语法知识在作文中的运用,也不谈语法知识在阅读分析中的运用,还不谈语法知识在年年必考的判断语病问题上的运用,单就标点符号使用、语言组合、语言模仿、虚词(关联词)运用、句子成分位置变换、单复句变换、上下文意衔接、多重复句中的分句之间衔接、句群中的句子衔接、文章(片断)修改、写对联等等考题的解法,哪个不和语法有关?只不过这些考题不会一次性全部出来而已。在这里奉劝高中生,学语法不单一为了考试,到社会也有用,起码写作时能文从字顺,不写别扭、半截话,看书时会分析语言,有语病能及时断定出来。
   综上,“语法无用”不是语法本身问题,是人为的问题。笔者常想:1984年哈尔滨语法会议已为我们写下《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和“85个问答”,那是语法老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语法财富,那是统一了认识的结晶,那是具备简单、易懂、好用等特点的语法化身,为什么不用它编成教材教给我们的中学生呢?当然,既是“试用”,就不会一成不变,我们应该站在学了有用的角度去充实它、完善它,决不能把谬论当理说,昧着良心说中学生学汉语语法无用。
   在中学,确定现代汉语语法的合理地位,统一开设“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课程”是当务之急,应该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愿现代汉语语法在中学生心目中有用的这一天早日到来,这也是本文所期待的结果。
  
   龚殿元,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伊春。本文编校:高述新

“语法无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