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散文,均为审美散文。学习这一类散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的心灵,进入审美境界,增强鉴赏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审美”一词出现26次。对散文教学而言,审美是第一性的,其首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积累“美”、发现“美”和鉴赏“美”。
一.积累美
“美”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美”的积累,一切免谈。《文心雕龙》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学有“网眼理论”(汉代学者荀悦《申鉴》中有:“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心理学有“图式理论”;张志公说,“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教他们读熟两百来篇古文”;巴金也曾介绍过自己熟读《古文观止》的体会。这些都隐喻了一个重要的阅读原理,就是“美”的“内存”越丰富,就越能鉴赏到文本之“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比如,《荷塘月色》中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的四周等段落,《故都的秋》中写秋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等段落,《囚绿记》中观绿、囚绿等段落,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背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实现写作图式的“美”的积累。
二.发现美
发现“美”,就是感悟、体验文本中“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那些东西。“美”的感悟、体验因人而异,是内隐的“黑箱”活动。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究竟“美”在何处。
(一)有的是一个字词短语
如《囚绿记》标题中的“囚”字。人居斗室为“囚”,明线是囚常春藤,暗线是囚人、囚困境中的中华民族、囚自然、囚爱,这对理解主题的多义性有帮助。“囚”,有行动的层面、道德的层面,还有精神的层面、思想的层面,更有哲理的层面(暗合苏轼在《赤壁赋》中讲到的观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又如《故都的秋》标题中的“故”字。“故”,过去的,过去的东西正在衰亡,有历史的回味,有沧桑感,文化积淀不在表面上,是要慢慢来品尝的。郁达夫的个性在于,他觉得这种积淀,没有文化趣味的人是不能胜任这样的欣赏的。
(二)有的是一句话
如《荷塘月色》中“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一句。鉴赏朱自清笔下的荷波,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身临其境:像京剧舞台上的“莲花碎步”,像小时候打水漂的波纹,像适合的风儿吹拂旗子,更像是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提到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所有的语音、字形都能引起语义的联想,让人感觉到此时的风是从容、温柔、优雅和美好的。波特莱尔说:“想象是真实的皇后”。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是一个好例子。海德格尔曾提出过“命名”理论,借鉴到散文阅读领域,“命名”就是对所读散文的独特发现和表达。散文教学中的“命名”大有可为,它是阅读成果向写作能力转化的最自然的通道。人与客观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感觉。朱自清告诉了我们为文之道:“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感觉,把独特的感觉语言化。”这就是美学唤醒!
(三)有的是段落
《荷塘月色》4-6段,历来受到青睐。好在哪里?笔者认为好在化美为媚。4—6段景物描写整体是优美(静美、柔美),第四段最好,意象集中,有动态之美。人类艺术之美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优美和壮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优美是和谐之美,有变化但不大,天天有点小变化,是人类美感的追求。壮美是一刹那,是豪放派。朱自清的“闪电”一句是壮美与优美的重叠。余光中评价朱自清说,“朱氏的田园意象大半是女性的,软性的”,好用“女性拟人格”。的确,我们来数一数有女性色彩的比喻、拟人的句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等。表面看起来,密集的女性化修辞格太滥,太浅俗了。但是,紧扣了月下荷塘的朦胧、柔美的特点,关键是这是朱自清的艺术追求“化美为媚”,何况朱自清认为“女性美是艺术美的代表”(见其散文《女人》)。
(四)有的是思想感情
比如,《故都的秋》末段,“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谁愿意折寿啊?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太爱了,太爱故都的秋之悲凉、落寞,爱得唯美,爱得疯狂!再如,《囚绿记》“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个“焦”字,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指“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这里形象地写出作者对绿色怀念的程度之深,内心爱之炽热。
(五)有的是行文结构
比如,《荷塘月色》的环形结构之美。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情绪:不静—求静—得静—不静。
(六)有的是修辞技巧
比如,《囚绿记》通篇用拟人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常青藤“性格”、“气质”,称呼从“绿影——绿色——绿友——绿囚”,称呼的改变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朱自清的《绿》,前文一直用“她”,后文改用“你”,人称的改变传递出的是情感的深化,对绿爱得太深了。
三.鉴赏美
积累“美”是审美的起码目标,发现“美”是审美的发展目标,鉴赏“美”是审美的提高目标,但都是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鉴赏“美”,必须有鉴赏的方法。
(一)由题入文法
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教学的方法。如《囚绿记》,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中读出很多信息:文章体裁(“记”)、表达方式(“记”)、写作对象(“绿”)、象征隐喻(“绿”)、行文思路(“囚”)、情感起伏(“囚”)等。
(二)知人论世法
如《囚绿记》的主题探究可以用知人论世法。从历史的角度——知人论世,散文的主题可以是:(1)对民族精神的讴歌。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等句子。(2)对现实社会的不满。5段“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等句子。(3)对革命文人的隐喻。联系陆蠡的经历,可以推知常春藤的抗争精神可能是有志文人抗争精神的写照。从现实的角度——多元解读,散文的主题可以是:(4)美是孤独的伴侣。5段“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我望着这小圆洞……语言一样”等句子可见。(5)绿是爱、美、自由的化身。通读全文便可看出。(6)学会尊重生命。全文线索是“爱绿—囚绿—释绿”。(7)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6段“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等句子可见。(8)爱不是约束与占有,如第8段。(9)爱有时需要放手。作者“释绿”的举动。总之,这些主题有行动层面的,有道德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也有哲学层面的。但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恐怕“对民族精神的讴歌”更切合文本。现在强调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泛滥成灾,就像生病后用抗生素一样。哲学讲“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混沌理论讲“奇异吸引子”。所以,笔者认为,支持多元解读,但不能有相对主义的任意发挥,教师还是要引导。
(三)范式、范型法
散文教学中运用范式、范型法,主要是向写作转化。范式、范型不仅有美感,还有效率价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掌握的范式、范型越多,不仅说明他会阅读,而且越容易向写作转化,这就是读写的良性互动。
1.范式。比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成为高中生摹写的范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让步结构句型,可以直接用于写一个优秀人物;《荷塘月色》的环形结构和起承转合写法;甚至《故都的秋》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种整齐中有字数的变化的写法等,都可以作为范式,用得好可以避免阅读与写作“两张皮”。
2.范型。比如,阿Q、包身工是社会的范型;《背影》是多余而笨拙的父爱的范型;“围城”(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是某种情感的范型;《荷塘月色》“独处的妙处”是哲理的范型。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提出“四种读者”观:第一种如计时沙漏,注多少,漏多少;第二种如海绵,什么都吸收;第三种如过滤豆浆的纱布,留下的是豆渣,流走的是精华;第四种如矿工,去掉矿渣,找出宝石。中学散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有意识成为第四种读者。
中学生的阅读初感,总体是朦胧的、肤浅的,乃至杂乱的,但是非常可贵。教师的责任就是紧紧抓住这一余秋雨称为“浅层直觉”的东西,运用方法将其引向“深层直觉”的状态。引导学生审美,永远是散文教学的路径。
杜长明,语文教师,现居重庆。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