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3429

[ 刘辉平 文选 ]   

用尊重建构生态课堂

◇ 刘辉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前卫教育理念。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成了广大教师探索的方向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践行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课堂设计,努力构建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愉悦地求知、轻松地活动、健康地成长。
   语文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是回归语文本质、体现语文本色,实践语文本真。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建构生态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从“尊重”入手,通过尊重引领学生知识增长,通过尊重关怀学生人格发展,通过尊重达成常态课堂高效。可采用如下方式:
   一.尊重《课程标准》,定准课堂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方向,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与准绳。在日常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贴合课程标准,这样我们进行的教学设计才是严密而科学的。例如:执教《范进中举》一文,这篇课文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的节选。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诠释:“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依据以上的表述,我们可如此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文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肉体与精神的戕害与摧残);分析作品中的人物(范进、胡屠户等),并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揣摩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品析文中精彩的语言。又比如在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确立课堂目标可从《课程标准》中找到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由此,可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理清文章内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爱护环境,自觉保护环境的品质与精神。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就能让我们的教学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科教学的规律,在《课程标准》支撑下的课堂教学就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尊重学生学情,合理布局环节
   生态课堂的重要特点就是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最为实惠、最为有用的帮助。因此,我们应合理地设置课堂环节,把课堂价值发挥到最大。课堂的价值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中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因此,就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包括知识基础实际、生活阅历实际、年龄特点实际、认知水平实际等),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从而确保我们的教学科学、高效。如在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成果展示课时,在学生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活动之后,成果展示是必要的环节。为了使这节课对学生有最大的帮助,我们就要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针对学生对黄河的知识了解不多,同时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长江流域,对北方的黄河比较陌生的实际,可设计第一个教学环节:“亲近黄河”(搜集与黄河有关的知识以及了解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很多学生是陪伴着诗歌一起长大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也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很多,同学们对方面的古诗词也积累不少。由此可设计第二个环节:“吟诵黄河”(要求同学们搜集并吟诵关于黄河的古诗词)。为了培养学生思考社会、思考生活以及思考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识,可设计第三个教学环节:“解读黄河”(搜集历史上黄河危害人类以有近年来黄河出现的新问题的资料),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黄河,解读黄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健全的人格以及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人都是向往与憧憬美好的,面对承载着厚重历史沧桑以及与中华民族久远历史的母亲河——黄河,同学们心中一定会为她设计了美好的愿景或表达自己的祝愿,于是可设计第四个教学环节:“祝福黄河”(要求同学们写出对黄河的美好祝愿)。这样,每一个课堂环节都依据学生的学情与学习需求来设计,以生为本,关照学生知识积淀与能力增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收获一定能达到最大化。
   三.尊重学生共性,突破认知难点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一个学生群体中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兼顾班级学生的整体实际。如果班级学生知识普遍基础较差,我们就要针对班级的一些共性问题重点攻关,实现难点突破,从而扫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这样就能让大多数学生学习顺心,进步快。如:笔者曾观摩了这样一节课例,某班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一文时,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同时,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对多数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因此,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与要求就成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尽管这些知识非常简单,是学生学习说明文最基础的东西,但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灵活地调整,对学生普遍感到很棘手的问题,可专题突破。不能认为知识太简单,依据自己的凭空想象,一刀切,千篇一律。否则,学生就会遗留很多问题并逐渐演变为学习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尊重思维疑点,激发课堂活力
   关于课堂疑问,古代就有许多著名学者进行过阐述。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方始是学。”清代的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同学们的学习永远是与疑问一路相伴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生疑—追问—求答—释疑—再生疑”的过程,不断地有疑问就有了不断探寻的动力,因为不断探寻所以就能不断进步。但学生在课堂的“生疑”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因学而生疑,因境而生疑,只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才有可能产生疑问。如果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同学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就会永远没有疑问。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如何让学生生疑呢?这里需讲究一些技巧,常见的有:一是标题切入法。如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由标题发问:罗布泊在哪里?仙湖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曾是仙湖?罗布泊现在状况如何?将来会是怎样?这样就把文本所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标题提问都可以展示出来。二是导语读入法。如《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有这样的导语:“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就可针对这一句导语发问:“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征?”“为什么透过托尔斯泰眼睛能进入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一连串发问,基本上能把文章内容、写法的重要知识点牵引出来。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技巧,就能生发一系列问题,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学习,课堂就永远充满了活力。
   五.尊重学生兴趣,巧设课堂活动
   学生的课堂学习既是一个被动接受间接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动求知、亲身体验的过程。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学习境界就必须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个个鲜活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体验中学习。课堂活动可有如下形式:一是辩论活动。如在执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针对文中由小孩揭示出皇帝新装的真相的情节,可以创设一个辩论活动,可设置这样的辩题:当今社会我们应不应该说真话。通过课堂辩论,让学生明确: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每个人应该诚实做人,诚信待人,说真话,做实事。但有时谎言也是美丽的,它可以给病人以精神的安慰,可以给生活在失意中的人们以前进的动力与未来的希望。二是比拼活动。在我们课外名著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可组织比拼活动,如名著常识竞答、名著故事竞讲、名著人物竞说等。三是表演活动。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让学生表演,通过同学们的课本剧表演,展现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亲情、没有爱,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四是诵读活动。如执教余光中的《乡愁》,可组织诵读活动。通过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把余光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思乡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是探究活动。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课文中的难点片断、难点语句、难点问题组织课堂探究活动。如执教《紫藤萝瀑布》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说“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通过生生、师生的探究与交流,让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思维不断睿智、思想不断超越。
   总之,生态课堂的核心是“生命观”,它的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受教育的人,从尊重生命到尊重人格再到尊重人心,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课堂因学生而设计,课堂因学生而展开,课堂因学生而生动,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课堂因学生一生的发展需求而显现价值,这就是我们的生态课堂。
  
   刘辉平,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武穴。本文编校:左晓光

用尊重建构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