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前景
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所以,地震预测成为世界各国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日至数百日)。有时还将短期预测细分为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10日以下)预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进展形成对照,短期与临震预测进展不大。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即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1989年开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下属的地震预测分委员会,组织了专家小组对各国专家自己提名的“有意义的地震前兆”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评审的37项中只有5项被通过认定,包括: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之前的地震“平静”;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以上5项,即使被确认为“有意义的地震前兆”,也并不意味着即可以用于预报地震。例如,前震无疑是地震的前兆,但是如何识别前震,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途径是什么呢?
(一)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观测与研究方面,应努力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流动地震台网(台阵)与固定式的地震台网相配合以加密观测;不但利用天然地震震源,而且也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
在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地震前兆涉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质、地球化学等众多的学科和广阔的领域。此外,另辟蹊径,提出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前兆,应当予以提倡鼓励。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使得观测技术在分辨率、覆盖面、动态性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高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术InSAR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用于探测地震前兆的“地震卫星”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是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的有力手段。
(二)坚持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因地而异,即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不但在科学上是合理的,而且在财政上也是经济的。应汲取包括我国的地震预测实验场在内的世界各国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教训,特别要注意在一个地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就像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的经验性预报成功的经验不适用于1976年唐山地震一样。重视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这样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在严格、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可用事先确定的可操作的准则予以检验的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坚持不懈,可望获得在不同构造环境下断层活动、地壳形变、地震前兆、地震活动性等十分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有助于增进对地震的了解,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三)系统性实施基础性、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针对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应当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活动地区进行以探测震源区为目的的地震科学钻探;在断层带开挖探槽研究古地震;在实验室中进行岩石样品在高温高压下的破裂实验;利用计算机对地震过程做数值模拟等。
(选自《中国剪报》)
1.对“确定性的地震前兆”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
B.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之前的地震“平静”。
C.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
D.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
2.下面各项不属于在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方面“另辟蹊径”的一项是:( )
A.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术InSAR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C.用于探测地震前兆的“地震卫星”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D.流动地震台网(台阵)与固定式的地震台网相配合以加密观测。
3.下面各项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主要是因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
B.固定式的地震台网和利用天然地震震源探测属于“被动观测”,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为“主动观测”。
C.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这样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
D.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有助于解决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
4.根据原文信息,下面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前震是地震的前兆,如果能识别并确定前震,将可以预测地震。
B.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运用高新技术,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有利于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
C.在严格、可控条件下,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进行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进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
D.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就可以获得对地震预测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5—8题。(30分)
一件小事
王 媛
“开门!刘二爷,快开门!”
“开门!爷爷,我要迟到了!”
一阵急促的叫门声将刘二爷从香甜的睡梦中惊醒,一睁开眼,便看见了沙发、暖气包、闹钟还有软床,二爷又一次确定了自己不是睡在乡下破草屋的硬板床上,而是在省城花园小区的门房里。
多美啊,做城里人真是美,自己虽然只是负责看管花园小区汽车库的大门,但这舒适条件比起乡下真是天上地下了。这都是托了自己那漂亮侄女儿的福气,侄女儿小静在大公司里当秘书,轻轻松松地就给自己寻了个美差。“说来静儿也好几天没来看我了……”二爷很惬意地翻个身,又想:“年轻人光顾着逛街玩耍了。”
“开门!刘二爷!快开门!”
又是一阵叫门声。
刘二爷伸了个懒腰坐了起来,看看闹钟,不过才6点50分,天都还没大亮呢,二爷在乡下可都是睡到太阳升起老高呢。
“谁呀?这么早!”二爷嘀咕一声,不情愿地掀开被子。
刘二爷虽然才来不久,可他知道这个小区住的都是富人们,不然看的车库里的车怎么都满满当当的。富人们不都晚睡晚起,二爷听说富人们都爱泡在歌舞厅、桑拿房,很少有这么早起来的。
“爷爷、爷爷,快开门!我们学校今天升国旗,不能迟到呀!”
二爷听出来了,是住在那座漂亮公寓里的大老板的女儿,不是住什么贵族学校吗?二爷慢慢地应道:“等一下,我穿好衣服。”二爷就喜欢听别人求自己,尤其是城里人,而且还是城里的富人,小静说常受城里人的气,可二爷就能让城里人受自己的气,你再有钱,再有车,我这里大门不开,你就有宇宙飞船不也飞不出来吗!不然这些开着车进进出出的老板们,为什么总送一些火机、水果、啤酒什么的“贿赂”二爷呢。感觉多好呀!
二爷先穿上秋裤,又往身上套毛衣,都是侄女儿小静给买的多舒服呀。虽然屋子里有暖气,可外面凉呀。二爷进了城,就是城里人了,身子骨自然娇贵了许多。再说了,不能让城里人笑话咱衣帽不整不是吗?
“爷爷,求您了,您先把门开开好不好?”小女孩的声音带着哭腔。
城里的孩子就是娇气,天天坐汽车上学。乡下的娃儿们哪个不是起早贪黑爬山走沟去学堂,二爷愤愤中有些得意:“小孩子也该受些磨难。”
二爷扣完最后一粒扣子,又拿起梳子梳乱蓬蓬的头发,再望了望闹钟,不过才十分钟的时间。于是微笑着掂起沉甸甸的钥匙打开车库的大门,还不忘照例一声城里人式的问候:“早啊!”
那父女俩飞也似的奔向汽车,钻进车内,一溜烟儿地冲了出去。
又是几天过去了,日子照常地过,二爷依旧是开门、锁门,只是那大老板见了他少了几分热情,多了几分冷漠,小女孩也不再甜甜地叫爷爷,令二爷实在不舒服。“城里人真是小心眼儿,不就晚了十分钟嘛。”二爷大度地笑笑,依然礼貌地问一声:“早!”
这天,侄女儿小静终于来看二爷了,二爷乐得拿出舍不得吃的苹果洗了又洗,小静却一脸的苦相,闷了半天,小静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二爷,我被老板开除了,没工作了。”
“为了啥呢?干得好好的。”二爷诧异。
“前两天我们老板让我安排他和另一位老板签约,本来安排得好好的,可另一位老板迟到了,我们老板又急着赶飞机去谈另一桩买卖,碰巧另一位老板那天情绪又不好,谈好的条件又反悔了,结果,我们老板约没签上,又耽误了飞机,误了另一桩买卖,也闹了个情绪不好,把气全都撒在我身上,就把我给开除了。”
二爷愣了足足有十分钟,才弄清楚这个老板那个老板的关系,于是也气愤起来:“都怪那‘另一位老板’,说好的事,为什么迟到又为什么反悔呢?”
“我也这么想呀。”小静抹了把眼泪,说,“我打电话去问那‘另一位老板’,他说那天他送女儿上学,可是他们居住小区车库的看门人睡懒觉,死叫活叫不开门,害得他女儿迟到了十分钟,校门又关了,一直等到学校升旗仪式结束,他晚来公司三十分钟,所以,什么都误了。二爷你说,那个看门老头儿有多损呀!”
刘二爷这回愣了可不止十分钟。
(选自《小小说金榜》)
5.文章开头刘二爷被叫门声惊醒后,作者不写他马上开门,却对其所住的花园小区门房的舒适条件进行描写,这是不是延迟了情节的发展?(8分)
答:¬¬-----------------------------------
6.整篇小小说中,作者怎样描写这位“刘二爷”的心态和听到敲门声那种慢条斯里的动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8分)
答:--------------------------------------------------
7.小说取题为《一件小事》,你觉得这是“一件小事”吗?你从这件小事中受到哪些感悟?(8分)
答:---------------------------------------------------
8.小说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刘二爷这回愣了可不止十分钟。”你能想到刘二爷愣在那里有哪些心理活动?(6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5分;文句翻译题15分)
郑和传(节选)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宝太监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赉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耐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耐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讋(zhé,恐惧),来者益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欲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六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赉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选自《明史》)
9.下面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踪迹之 踪迹:寻找行踪 B.造大舶修四十四丈修:修造
C.郡县其地 郡县:把……设为郡县D.赉诸将士有差有差:有不同等级
10.下面各句,全都表现郑和有勇有谋的一项是:( )
①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②不服,则以武慑之。③和大败其众,擒祖义。④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耐尔及其妻子、官属。⑤和力战,追擒之南渤利,并俘其妻子。⑥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赉敕印往赐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⑤⑥
1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集中叙述了郑和六次下西洋的全过程,其壮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B.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一是为了寻找惠帝的踪迹,二是为了向外国炫耀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
C.郑和下西洋,所向披靡,顺之者臣服,逆之者或力战剿灭,或智取擒拿,航海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都达到了。
D.郑和不仅是杰出的航海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而明成祖也是一位识见过人的的政治家,对于郑和擒来的俘酋,一杀一赦,恩威并施,充分显示了泱泱大国的威仪。
12.将上文中划线的文言文句译成白话文。(15分)
(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6分)
翻译:--------------------------------------
(2)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3分)
翻译:----------------------------------------------
(3)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赉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6分)
翻译:---------------------------------------------------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14题。(20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②,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释: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因永王李磷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王琦注引郭茂情《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13.本诗写作者游黄鹤楼听笛,为什么想到了贾谊贬谪长沙之事?首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分)
答:--------------------------------------------------------------
14. 《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你赞成这个说法吗?请简析之。(10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