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收录的《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有人说鸿门宴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它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在此次宴会中,楚汉集团的将帅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樊哙闯帐发生在宴会的高潮部分,司马迁浓墨重彩,使用了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地对其加以刻画:神情描写。例如“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寥寥数笔,手法夸张,神情毕肖。动作描写。例如“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披帏西向立”、“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勇猛无比,豪爽毕现。语言描写。例如“今日之事何如”、“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急促,形势的危急、对刘邦的忠贞以及勇猛无惧的性格,一览无余。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年龄、身份、出身和文化教养,并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樊哙发迹之前,以屠狗为业,他的闯帐让读者领略了其莽撞的一面,似张飞。然而在《鸿门宴》中有一处细节描写易为读者忽略,笔者认为,这处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而实则不可缺少,它对于刻画樊哙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展现了樊哙性格的另一层面——智勇两全,粗中又细。即:
①卮酒——“斗”卮酒
②彘肩——“生”彘肩
一.阴谋的实施
樊哙出场的表现,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按剑而跽”,不仅不怒,反而赞其为“壮士”,并“赐卮酒”、“赐彘肩”、“赐坐”!然而我们发现,当项羽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时,左右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斗”在古代是一种盛酒器,同时也是一个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汉书·律历志上》:“十升为一斗。”语文课本把“斗卮酒”释为“大杯酒”。)“赐之彘肩”,捧上来的却成了一条“生彘肩”。前后两句话虽然各自仅仅多了一个字,这难道是司马迁的笔误,还仅仅是项羽的左右听错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此举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在一代雄主项羽的面前,那些谨小慎微的左右,是不会也不敢听错主子的旨意的。项羽的部下为什么会偷偷更改了项羽“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的命令呢?
项羽集团虽知道项羽在性格上存在重大的缺陷,但出于对主子的忠贞,作为臣子的他们必须全力去做,以弥补主子的不足,以尽臣子的责任与忠贞。因此,诛杀刘邦便是他们(除项伯以外)在鸿门宴上的最大心愿。
我们再回过头来追述鸿门宴的情节,看看项羽的表现。刘邦一见到项羽就卑词谢罪,让项羽动了恻隐之心,而且项羽不经思考,随口说出了告密者,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陪伴在项羽身边的谋士们如范增等人应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宴会的过程中,范增无论“数目项王”还是“举玉玦”,项王都“默然不应”,这让坐在一旁的范增内心是何等的着急!隐忍不发的他最后不得不离席外出,命项庄借舞剑之机“击沛公于座”,但项伯的保护,使范增的计谋破产。
正当范增等项羽谋士一筹莫展之际,本无与会资格的樊哙,带剑闯帐,打破了宴会的表面平静,气氛陡然紧张。他们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突然,原以为项羽定会怒不可遏,斩杀樊哙(因为樊哙的行为是对项羽的极大冒犯和不尊重,项羽会轻饶樊哙吗?),他们也好借机除掉刘邦一伙。善于抓住转瞬即逝机会的项羽谋士们,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开始实施他们的下一步阴谋,这条计谋可谓做得不动声色,令人拍案叫绝。这便是偷改项羽的旨意,他们为何胆敢冒险去做,这样做背后有何不可告人的动机与目的?
二.动机与目的
他们这样做可谓用心险恶,可以达到一箭数雕的目的:
1.激怒樊哙
左右捧上一大杯酒,一条生彘肩,就是要看你樊哙如何应付?豪爽而又有些粗鲁的樊哙,应付“斗酒”,应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对于“生彘肩”,樊哙不是不能或不敢吃。但按照常理,主人用“生彘肩”招待客人,这是对客人的一种莫大羞辱(除非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或其他什么特殊的规定)。一般人且羞之,何况像樊哙这样一位脾气暴躁的人呢?他极有可能失去理智,咆哮会场,那样正中项羽左右的下怀。因此,如果樊哙不食不饮,不仅显示他的怯懦,而且辜负了项王的一片美意,更重要的是项羽左右可以借机激怒樊哙,他们好向项羽进言除掉樊哙,断掉刘邦的左膀右臂,为下一步除去刘邦扫清一个重要的障碍。
2.迎合项羽
上文我们说过,樊哙的出场表现,让项羽颇为好感,随口称赞其“壮士”。那么樊哙是真正的壮士吗?项羽左右通过“斗卮酒”、“生彘肩”,正好可以试试樊哙的胆量,好让自己的主子知道樊哙的真实为人。可以说左右做了一件项羽意想不到却又符合他心意的事,事毕项羽不仅不大可能责怪左右的“忤逆”行为,甚至可能会赞许他们。
3.除掉刘邦
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主要对手,项羽左右深知,此时不除刘邦,更待何时,纵虎归山,必遗患无穷。前两次皆因项羽的不忍而错失良机,此次项羽左右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樊哙闯帐之前,宴会上刀光剑影,杀机重重,危机四伏,气氛极其紧张。樊哙的不期闯入,吸引了与会人士的注意力,打乱了项羽左右的部署,使得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因此项羽左右欲借樊哙这一步棋“意在沛公”。若樊哙胆怯,不敢食饮,作为主子的刘邦当然会很难堪;若樊哙控制不了自己的鲁莽情绪,一时发怒,极有可能导致项羽的不悦,大开杀戮,刘邦集团终将被一网打尽。
然而项羽左右的算盘打错了。樊哙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不仅识破了左右的奸计,而且一一挫败了对手。面对一大杯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彘肩,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谢”“起”“立”“饮”“覆”“加”“拔”“切”“啖”,这几个动词,充分显示出樊哙临难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半点的畏惧;这一系列动作,樊哙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尔后借项羽的夸奖,樊哙慷慨陈词,就项庄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杀有功之人”。指出此种行为必然是“亡秦之续”。樊哙的话虽是先前刘邦语言的重复和补充,但却使项羽有内疚之感,思想上消除了警惕,因此才会出现项羽的“默然不应”,反倒请他就座,紧张的气氛逐步缓宕下来。至此,我们的脑海中或许有这样的疑问,是谁想出这样一条狠毒的计谋呢?文中虽没有提及,但我们可以作一番推论。
三.幕后主使者
是谁敢于更改项羽的旨意呢?难道仅仅是项羽的左右听错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一代雄主项羽的面前,那些谨小慎微的左右,不会也不敢听错主子的旨意。左右的做法为什么与项羽的命令不一致呢?卑微的左右“胆敢”这样做,背后肯定有人给他们撑腰。司马迁虽在文中未加以着墨,但我们可以作大胆的推断,这条计策一定是经过高人指点——这背后的设计师可能就是被苏轼赞为“人杰”的“亚父”范增。笔者的理由如下:
1.范增在项羽军中的威望极高。他从项羽叔父项梁开始,便一直辅佐叔侄二人,立下汗马功劳。他被项羽尊为“亚父”,可见项羽对他的敬重。在本文中,当范增得知刘邦逃走后,面对张良献上的玉斗,他当着项羽的面“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敢骂项羽为“竖子”的,大概只有范增一人。但项羽并不反感,由此可见范增的地位很不一般。
2.范增足智多谋,曾多次向项羽进言献策,在灭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让楚汉相争中的刘邦多次损兵折将,吃了不少苦头。
3.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范增具有远见卓识,他深深懂得纵虎归山、贻害无穷的道理。刘邦便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大、最强拦路虎。当曹无伤密报刘邦“欲王关中”时,项羽勃然大怒,范增乘机进言,力谏“急击勿失”,在宴会上,他也曾多次寻找机会除掉刘邦。可以说,在鸿门宴中,范增是项羽集团中除掉刘邦的信念最为坚决者,表现得也最为积极活跃。
4.范增作为项羽的主要谋士,事主多年,对于主子的性格脾气应了如指掌。后世学者对于项羽的性格评价颇多:“自矜功伐”(司马迁《史记》);“‘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玩残灭’……皆若相反相违,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钱钟书《管维篇》第1卷);“……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册);“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毛泽东《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范增也曾言“君王为人不忍”,确实是一针见血。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项羽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乃至最终的失败,他的悲剧性格是一个极具重要的因素。
范增虽知道项羽在性格上存在重大的缺陷,但出于对主子的忠贞,作为臣子的他必须全力去做,以弥补主子的不足,以尽臣子的责任与忠贞。因此,诛杀刘邦便是范增在鸿门宴上的最大责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更改项羽的旨意应是出自范增的大手笔。
另外,还有一个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虽然司马迁只字未提。他便是刘邦。可能限于篇幅,《史记》并没有记载刘邦在宴会高潮部分的只言片语,但他却零距离地见证了鸿门宴的大部分过程。项羽的谋士们在宴会上接二连三地使出毒招,刘邦一下子就能看穿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他不可能熟视无睹,而是尽收眼底,心知肚明。所以身处“鱼肉”地位的他坐不安席。面对重重杀机,刘邦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寻求脱身之道。最后他当机立断,机警地托辞离席,轻骑简从,得以从小路逃回军营。
事实证明,樊哙在宴会上最危急时刻的出色表现,挽救了刘邦,扭转了危局。“斗”“生”两字的增加,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樊哙的智勇双全,粗中有细。在此小节中,作者只是借樊哙闯帐这一幕戏剧性的场景,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其中的内涵。因此显得含蓄精练,包蕴丰厚。由此也让读者领略了宴会上的明争暗斗,项羽的寡谋轻信、刚愎自用;范增的阴险毒辣、老谋深算;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一字之增,写活了一个场面,更写活了一群人。我们要感谢司马迁,是他用他的旷世奇才,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这一字看似闲笔,实为点睛之笔,它体现了司马迁的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正如南宋学者刘辰翁对《鸿门宴》的评价:“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清代学者周士亮也说:“……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因此,在叙事类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细节,鉴赏细节,从中品味出细节带给我们的无尽妙处!
汤广文,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无为。本文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