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方法有了创新,但很多语文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忽略了语文教学之本——语言教学。本文着重从语感的培养角度来探讨语言教学的方法,拟从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语感 先决条件 有效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语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学水平和文学素养,也是学好语文,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条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学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感的概念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语感还是一种可意会并存在于学生内心深处的能力。在语感敏锐的学生心里,“黑”不仅仅可以理解为黑色,“园丁”不仅仅理解为种植花木的人,“秋风”不仅仅可以理解为秋天刮的风;见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会想到茫茫大漠、苦寒塞外,北风一吹,大雪纷飞,一团团、一簇簇;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就感受到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人不堪忍受的意境。由此可见,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独特文学素养的体现。郭沫若曾经说过:“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要紧。”因此,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开始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语感的实施
1.教师对语感教学的认可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个怪圈,许多意境优美、文质高雅的美文被割裂成了许多块,分割教学,学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教师滔滔不绝、唾沫飞溅,结果学生越来越厌恶语文,教师越来越无奈摇头,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越来越低下,对语文越来越缺少激情。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出学生高品位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认识、改变方法,把文章还给学生。
2.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语感,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有着敏锐的语感:能从总体上把握文意、揣摩文本、捕捉灵魂、体味匠心;拥有总揽全篇的意识,咀嚼消化的能力,能从遣词造句中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文本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验、阅读体验,具有独特的认识。
3.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阅读水平,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领悟能力、概括能力、模仿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语感。
(二)学生的努力是形成语感的关键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决定着其语感的形成。而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读。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对文本进行多方面的揣摩,读出问题来,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更深入地探讨文本,加深理解、从而形成语感。
不仅课内学习如此,在课外更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比重。培养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必须要长时期地积累,因此单凭短短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读与思结合、深入体会、仔细推敲,从而形成深厚的文化韵味,这样就能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作品背后的意蕴,从而形成语感。
(三)形成语感的几种有效方式
1.通过诵读吟咏来培养语感
所谓诵读吟咏,就是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便是这样的读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节奏美、音韵美、气势美,理解文章的情感、意境。古人教学中就非常重视吟诵法,现代文教学中此种方法也同样重要,当然诵读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可默读,可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声,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如《绿》《山泉戒》《窗》等课文,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默读时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天草、花、风、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形象语感的能力。朗读,则要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产生语感,是语感强的表现,不会朗读,是没有语感的表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三个反诘语句意思一层进一层,朗读的时候要连贯、有力,这样才能理解作者连用三个反诘语句论证自己论点的作用,也才能更好地领会到议论文论辩的气势和力量。
2.通过仿写练习来增强语感
通过诵读获得的语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才能为己所真正拥有。因此,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仿句的练习:在对所给材料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特殊句式、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理清句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其好在哪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进行再创造;然后与原句相比较,找出差距,加以改进、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外在的语感体验变成内在的积累,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
3.通过语段概括来锤炼语言
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语段的分析、概括,体会文本的谋篇布局,概括文章的主旨,锤炼学生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语感。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对文言文通读、梳理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理清全文的叙事线索,深入品味文本。①开端:发现桃林;②发展:进入桃源;③结局:再寻桃源;④尾声:无人问津。
4.通过文本赏析来推敲语言
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一篇文章仅从宏观上理解而没能从文字上进行赏析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我们课本当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作者都是名人大家,语言都经过千锤百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那些重要的精美的语句作为语感培养的要点,指导学生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反复品味、反复赏析,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一句,“似乎”表示“我”对这判断有踌躇,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确凿只有”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是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这有矛盾吗?通过咀嚼、品味,提高学生辨析、感受语言的能力,从而形成语感。
5.通过情境描述来深化语感
在学生拥有了基本语感之后,进行联想和想象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再现记忆表象,对所学知识加以充实、丰富、加工,从而描述出自己眼中的画面、心中的意向,进而加深对语感的感悟。例如在教授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词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下阕写到了“星、雨、路、茅店”等景象,描绘时就是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这样学生就可能描述出这样的画面: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语感也得到了加强。
6.通过课堂评价来促进语感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需要教师的关注与肯定,因此,在语感的培养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断地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学生,这样循环往复,学生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对学生加以评价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及时,要对学生的发言当堂及时进行评价,不能等到课后或者其他时候;其次,要欣赏,对学生的发言要以鼓励为主、以表扬为主,尤其是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管多么不可思议,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再次,方式要多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集体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期使学生能得到公正的对待。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之后才能形成,这一严格的训练过程应当成为7-9年级的学生经常性的基本训练内容。基于这一点,作为培养语感指导者的教师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探索语感训练的新途径、新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