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怎样教,教什么”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热议。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是戴着镣铐的舞者,学生是麻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能才能一一实现?以下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教学反思:
一、转变思想,重新定性语文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在倡导素养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既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的需要;也是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更是为了人的精神和人的发展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语言活动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不可或缺,不会阅读、写作和交际,就不会学习,就不能胜任具有高智能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和“自我实现”,即在精神上不断自我完善,在事业上取得较大的发展。语文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新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从人的发展方面对学习语文意义的新定性。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语文教学以立人为本,实现为言语人生、诗意人生奠基的新理念。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延伸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明确语文素养的定义: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就是指人的语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和修养,它可以分为四个层级:第一为语文活动技能层级(语文动作技能与语文认知技能),第二为语文认知心理层级(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第三为语文个性心理层级(语文意识、语文需要和语文意志),第四为语文文化层级(语文审美情趣、文化知识视野、生活经验和思想道德水平)。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语文素养的概念与层级的划分,可以确定:语文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就是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服务的。也就是说,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点滴积累起来的,也是终其一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自己大语文的教学观,围绕学生个体发展的各阶段特点,制定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充分体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教学思想,做到“时时是语文教学之时,处处是语文教学之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与教师在课堂教授所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学生会受益终生,这不是高考分数可以量化的。
最后,建立反馈评价机制。既然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那么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与教师建立的评价机制是否合理完善就密切相关。譬如:练字和感悟可以作为周作业批阅,识记和背诵可以采取诗词曲朗诵会、知识竞赛、作品作家介绍等方式反馈。但核心是,教师一定要建立学生的学习信息档案,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才能实现由单一的课堂学习走向多元化的课外学习。
三、综合教法,兼收并蓄,构建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杏坛跋涉者苦苦追寻的教学的最高境界。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应华东师大邀请到我国讲学《目标与分类理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群众性教改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目标教学”成为了我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情景教学”(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创建)、“尝试教学”(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创建)、“成功教育教学”(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景海创建)……到现在的“研究性学习教学”(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提出)等众多教学流派的出现,教学艺苑可谓流派纷呈、百花争艳。然而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众多的教学流派怎么办?如何选择?是一味照搬还是兼收并蓄?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只有在分析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有鉴别地综合使用,才能构建出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譬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就可以综合教法,组合出招。首先教师预设问题:同为中唐时期、同是现实主义诗人、同是仕途不得意,白居易与杜甫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的“悲”的情感有何不同?其次,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形成课题,最后,学生反馈,教师评价。到了高二选修教材《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学习时,学生就可以带着高一的课题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就可以上下衔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调动、组织、评价和总结的作用,学生就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同时也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华丽转身,这才是构建生成动态课堂的意义所在,也才能达到教无定法的教学境界。
四、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在鼓励与喝彩声中评价学生
教学离不开评价,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自身发展,对于教师来讲,显得尤其重要。面对身心正在发展的学生,教师难道不应该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用鼓励的话语评价学生吗?当他们遇到困难,遭受失败时,难道不应该心怀期许,为他们的下一次成功,加油喝彩吗?这样,教师评价角度从首先关注知识转向了首先关注人,从唯一评价转向了多项评价。这一转变,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是充满希望的。学生在得到教师外在肯定的同时,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培养了自信心。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既然主宰了命运,成功离他们还会远吗?由此看来,教师正确的评价观的形成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
一言以蔽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反思并勤于反思,这样才能在反思中获得,在获得中成长。
当我们在为追求一堂语文课的完美而盲目效法时,是否想过,“语文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当我们在为提高一堂语文课的效率而绞尽脑汁时,是否想过,也许教师主动让出课堂的一小步,就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的一大步;当我们在为语文课逐渐被学生所冷落而心灰意冷时,是否想过,打开语文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就是由以立人为本,实现为言语人生、诗意人生奠基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来铸就。
诚然,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不可能简单地用几点教学反思来阐释,但是,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思想不断积淀的过程,这是教师在教学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和最终形成独特风格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云南玉溪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