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21

[ 杨军 文选 ]   

从课程论角度谈生活化语文教学

◇ 杨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语文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兴趣不浓,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等等。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学仅盯在几率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是一门最有内涵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同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它和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可以说语文和生活是血肉相连,水乳交融。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绝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联,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想境界。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课程论渊源
  
  生活与学习似乎是不可分割的构成人的发展的两条轨迹。因此,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家都已注意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很精辟的观点和理论。而这些观点和理论阐述也成为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
  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散见于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其中:儒家强调以“六经”为主的课程内容,注重道德教育;法家强调以“法制教育”为主的课程内容;道家强调以“审美艺术教育”为主的课程内容;墨家则强调以“劳动技能、科技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几千年,而儒家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形而上的“德”,忽视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正面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家也提出了很多的课程理念,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其中包括斯巴达教育中的“军事体育教育”,雅典教育中提出的“七艺课程”等,古罗马设置了针对平民和贵族的不同课程内容。西方课程重自然科学和工具科学,把科学知识放在重要地位,关注了人的需要,强调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即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发端。
  直到宋明时期,在理学教育蓬勃发展之时,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学派——功利学派,以胡瑗为代表,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块:一是经义斋,讲授儒经;一是治事斋,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知识。自此确立了我国实用知识也是课程内容的理念。
  关注学生生活,强调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成熟时期应该是在近代西方课程理论发展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络强调学校课程应注重儿童的天性,学校应是学生的快乐之家,人文化原则非常明显,其中的“快乐之家”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最形象的概括。
  继此之后,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当时分科课程的缺陷,进一步提出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需要去设置课程,提出“经验课程”论。经验课程论认为,课程知识与学习者有着重要关系,提出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本质的课程观,并进一步提出实施课程的新的方式:课程应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活动来展开完成,提倡恬动课程,并以学生的心理和经验为基础。而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经验,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至此,教学的生活化理念基本形成。
  此外,美国的另一教育家基尔帕特里克于1918年创建了“设计教学法”。他强调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围绕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从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前苏联的课程理论也有了较深入的发展。他们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课程概念系统,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其课程理论以学科课程论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较多地借用了苏联模式,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忽视甚至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强调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人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而课程的人文化在当代西方的课程理论中得到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宣传。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以施瓦布为代表的实践性课程论和以斯腾豪斯为代表的过程模式课程论都包含着人本主义精神,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可能性,主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要。这些课程理论为教学生活化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教学生活化一直都是教育家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他们对此开展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上述研究成果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完全可行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1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的知识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着眼于使学生具备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有利于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着重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情感、基本态度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语文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三维目标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只有体现这一理念,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的课程理念,就是教学目标生活化的最明确的佐证。因此,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可以说是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先决条件。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主要载体。教学内容生活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材生活化。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所选内容应接近学生的生活,以便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能够很容易地找到联系教材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纽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从目前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来看,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端午日》等。但是,也有的内容所反映的时代离当代学生的生活太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了。所谓教材的生活化处理,是指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普遍性的东西,这种普遍性的东西往往适用于不同时代的 人。
  (2)课堂内容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展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以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实际。这为我们从生活中去寻找语文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语文界提出了“大语文”的观念,这是很有见地的。
  (3)作文教学生活化。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应试作文模式,强调四平八稳的“放心作文”,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空话连篇。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教师不喜欢教作文,作文教学成失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理念无疑会极大地改变这一状况。它要求写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写学生的真切感受。这样他们就会感觉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而爱写作文,而且能写出真性情的好文章。作文教学的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体验、再现、反思生活的机会,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3 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创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里的“开放”是指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不追求刻板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富有活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创造性的把握,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参与。而这一切,都得依赖教学活动方式的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只有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为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提供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连串的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自主地去体验,去发现,去思考,去探讨,去总结,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我们提倡,在每一节语文课上至少要有一个活动设计,以活动来带动课堂学习的气氛,以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以活动来体现生活化。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应该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必将是语文课改中的一条重要实践途径。
  
  参考资料: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3 《教学的原理、模武和活动》:吴立岗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4 《杜威的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王秀芳,出版社。
  5 《现代课程论》:钟启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从课程论角度谈生活化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