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2期 ID: 139352

[ 罗秋红 文选 ]   

浅议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罗秋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思维力下降的严峻考验。而思维力下降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引导学生体会思维的魅力,让他们乐于思考,并通过训练让他们学会思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 语文教学 乐于思考 学会思维
  
  一、信息时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我们特别是广大学生却越来越懒于思维。于是乎,我们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卖得异常火爆,因为我们不用痛苦地思考就能获得答案;于是乎,我们发现开学前,教辅资料特别是“课文全解”类的书籍常常卖得断货,因为有了这些,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便不在话下;于是乎,我们看到学生的电脑用得异常熟练,因为他们常在上面搜索作业的答案……尽管老师们煞费苦心地围追堵截,但依然挡不住学生依赖网络、依赖参考书、依赖家教的势头。可是热闹过后,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学生依赖心理的滋长,是学生的不知所措,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提出来,学生不是积极地思考,而是忙着翻参考书;家庭作业里,许多学生的答案都是照抄资料,根本不加分析;考试前夕,学生不知道复习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复习,只是一味地要求老师把复习提纲编写出来,然后拿来死记硬背;考试时,老师教过的知识不一定会,老师没教过的却是一定不会。这样,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谈何提高。而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将滑入“低智商”的深渊,更别提什么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了,无怪乎90后被称为“脑残的一代”,虽有失公允,却也有一定道理,这不能不令人忧心。
  二、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呈现思维魅力,让学生乐于思考
  有人说:“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可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可是,由于大量教辅资料、网络的出现,学生变得不再有问题,即使有,他们也能很轻易地解决,压根就不用动脑筋。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思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教学探索。
  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辩证思维等等,这些思维方式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思维的魅力,因而乐于思考。如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引导学生思考:菲利浦夫妇唯利是图,固然是可恨的,但他们就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吗?我的叔叔于勒真的是一个坏蛋吗?这样的问题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是参考书上没有的,极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所以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能认真地阅读文本,踊跃地发言,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这样一来,无疑会使学生获得思维的成就感,使他们乐于思考。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象: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至极……再如我在教完《变色龙》一文后,让学生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地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研究分析这些异同,都有助于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头脑中的火花,从而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思维的本能,作为老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在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这种本能,让他们乐思、善思。当然这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到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常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其次,教师必须强化对自身的思维训练,让自己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思维的多样性入手,设计出形式多样的能够引发学生思维欲望的新颖的教学环节。
   (二)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必须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一定量的训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光要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还要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辅以有针对性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安理得”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关键是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可是,在传统意义上,教育具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坚冰并未完全打破,学生在老师面前依然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甚至会去揣摩老师的想法,以此来获得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因此,教师必须尽力改善与学生的关系,让他们感觉自由,让他们能够想到什么说什么。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上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讨论“什么是爱情”这个敏感又美好的问题。课堂上,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虽然羞涩,但却真的是什么都敢说,而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有些惊人的论调,却是一点也不以为意。当然,学生们的发言也是异常精彩的,甚至是让人佩服的,与其说是老师给学生上课,不如说是这些学生给在座的老师们上了一堂课。为什么这节课上能够有如此精彩的生成呢?我想这一定是因为有了让学生施展才华的宽松的环境,而且这样的氛围一定是久已有之。
  2.教给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思维
  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有了思考的欲望和宽松的环境就行,有的学生虽然也思考了,却一无所获,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思考,这就需要老师“授之以渔”。如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思维定势,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薄,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以“水滴石穿”为例,学生通常只想到恒心和毅力,我引导学生分别从“水”“滴”“石”“穿”四个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结果学生总结归纳出“弱能胜强”或“柔能克刚”;不要轻视“小”;要敢于碰硬;顽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观点。又如顺德一中的彭梅华老师上的一节题为“多角度立意的思维方向”的作文辅导课。这节课上,彭老师以《猪八戒照镜子》这则材料为例,引导学生从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这四种思维方向分析材料,使立意丰富多彩。课堂上,老师不仅介绍了这四种思维方式,也教给了学生方法。如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逆向立意的三种方法:一是找反意词句;二是用否定句式;三是用反问句式。课堂实录表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当然思维方法是从大量相关的实践中提取出来的,而学习了某些思维方法后,势必要带着这些方法回到具体、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活动之中反复运用,逐步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直到让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三)运用逆向思维,变挑战为机遇
  信息时代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但传媒信息所提供的便利、快捷、丰富的信息,是公开公平的,是人人都可取而用之的。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紧跟时代潮流,便可变挑战为机遇。
  大众传媒的普及和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整理资料,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 进行探究性学习,还可让学生完善学习结果, 将感想发表在论坛上, 或制成网页展示出来。这个过程无疑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等。
  “学而不思则罔。”“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早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在信息如此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思考,学会分析、综合,学会比较、概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坚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