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脱离生活,假话、套话连篇,原因是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即缺乏“心动”的环节。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感悟的内涵,然后从多种方法上,对学生进行生活感悟的培养和锻炼,促使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感悟 观察 参与 体验 联想 想象 思考 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总是脱离生活,内容空洞,无病呻吟,假话套话连篇。究其原因,学生面对写作的困惑不是生活素材的贫乏,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发现、思考和感悟。也就是说,学生们每天面对忙忙碌碌、纷繁复杂的生活,熟视无睹,缺少“心动”的环节,这个“心动”,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教师来说,只有让学生“心动”起来,学生才会有写作的“行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面对自己丰富的生活,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用细腻的情感来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生花妙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呢?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与同仁们一起交流,切磋。
一、“感悟”概念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就是指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感悟。
那么,什么是感悟呢?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是“悟”的前提;“悟”是“感”的升华。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
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和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①学生每天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与多样的人物交往,经历生活的曲折坎坷,难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就成了感悟、触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写作的对象。在大量的人、事、景、物等“客体”信息被感知后,学生经过不断地思考,就有可能转化为自己对万事万物的“悟”。那么,写作的灵感,就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和“悟”。从感悟的深层内涵来说,无非就是对生活,感而悟真情,感而悟其喻,感而悟其理,感而悟其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反映生活时,只是把那些素材机械地罗列入文章中,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形象,也是很难给人以心灵的触动、思想的启迪;而如果对所叙写的人、事、景、物有着独特感受,进而从中领悟出深刻的道理,就可以撼人心魄,引人深思,令人回味,从而得到教益。这就是感悟所带给我们的妙处。
二、感悟生活的方法
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无穷无尽的生活素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呢?结合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观察生活。
“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和日复一日的重复惯性又很容易造成我们感觉上的迟钝与麻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平常的人、平常的事中感悟出一点儿使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来。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许是一阵风、几滴雨,或许是花开、叶落,等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捕捉住平日不经意的小事,挖掘出写作的素材。
怎样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慧眼呢?首先要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池塘的水面何时初结了冰皮,春天的杨柳如何飘絮更换容姿;留心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表情有何不同;留心孩子们如何游戏,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老师如何教育学生成长……当学生留意了,他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他将越来越能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学生的眼睛自然也就练成了观察生活的慧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能观察生活的慧眼去看生活,生活自然就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2.让学生多参与活动,体验生活。
学生对生活感悟不深的一个原因是,有些事情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切身的“感受”。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创造一些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比如,父母每天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可是孩子竟感觉不到父母对他们的疼爱,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为此,我们可让学生尝试做饭,在做饭这种力所能及的劳动中,他们会经历做饭的艰辛过程,体味做饭的痛楚与快乐,也就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写作也就有了很好的素材,同时作品中也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再比如,有的学生总觉得老师讲课是件轻松的事情,当班主任也很好玩。为此,我们不妨试着让学生讲课,或在班内轮流做值日班主任。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会不知不觉地感悟到,这其中熔铸了教师多少的心血和对学生的关爱。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写作也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也可让学生采用变换角色体验法,比如:“我”当一天家长,“我”做一天厨师,“我”来一次家庭理财,“我”来帮老师批改作业,“我”来组织一次活动等等。教师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触动,产生生活的感悟,自然也就会诱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激励学生写作成功。
3.让学生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畅想生活。
有些学生提起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善于调动和检索已有的生活素材,即不善于联想。联想和想象能让学生发掘湮没在记忆宝库中的材料,将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变“思维空白”为茅塞顿开,找到自己值得写的材料。②
一篇成功的文章,就要呈现出构思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学生在写作时把视野拓展得更广些,把思维发散得更开些,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把那些相近、相似的素材摘录在一起,以便写作时将它们勾联在一起。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古今中外、人事景物之间自由驰骋,这样,一方面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则使得学生的作文由薄变厚,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一时间和空间变为多维时空。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由眼前边塞冬天里的万物肃杀、冰天雪地的景象联想到满山遍野梨花盛开的美景,活生生的画出了一幅富有鲜明特色、令人陶醉神往的边塞瑰奇壮美的雪景图。这样,经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写作的材料就滚滚而来,领悟的火花不断闪现。
4.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品味生活。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若想让生活的情、理、趣活脱脱地蹦跳出来,使笔下生花,还必须将思维之钻打向事物的深层。即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品味生活。也就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思考就是在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思考必须专注,感悟更当用心。那么,如何深入思考呢?
一要多问几个“什么”。生活的哲理,对普通人而言,绝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同进山寻宝,却不知宝在何处,只好叹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倘多问几个“什么”,则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结果?……二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可昭示一种思想。当看到流水,应该想到时间之一去不复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看到落花,应该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树根,应该想到“不求闻达,只求默默奉献”的精神;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的可爱;看到一字之差造成了巨大损失,就想到“小处不可轻视” ……把社会现象、自然生态的特点与人生状态加以对比,往往能找到其间的相似点,并进而抽象出一定的思想和哲理。③
学会思考,品味生活,小事情也可以写出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也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也可以尽显本质。
5.不断积累、整理感悟内容,记录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写作中的“感悟”并不是奥秘无穷的东西,它其实是人脑在高度亢奋情况下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佳的“思维态势”。感悟的“突如其来”,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那就是平日诸多“信息”的贮存、情感专一的思索,到了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如外界一个新“信息”的强烈刺激,一下子被“惊醒”过来。由此可见,感悟是建立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感情,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等等。
为了让学生头脑中存储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为写作感悟的“突发”创造条件,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日记、随笔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放飞了他们灵动的思想,他们能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认识,获得了写作的快乐。及时定格这些瞬间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则将形成丰厚的文章题材,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④我认为,教师只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使其“心动”,学生就会创造充满七色阳光的生活作文素材,笔下具体的人、事、景、物也会焕发出哲理的光彩,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并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第88页,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版。
[2]张玉兰:《感悟生活与作文写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3]侯喜君:《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中国教育文摘》2006年12月12日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