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譬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恰当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丰富文章的表现形式。但能够运用比喻,并不意味着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成功的比喻,需要风格迥异的相似点、适切的语言环境,更需要建立在受众赏心悦目的审美愉悦之基础上。
关键词:比喻 相似点 语境 审美愉悦
一、比喻释义
关于比喻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称:“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於声,或方於貌,或拟於心,或譬於事。”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朱熹在《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在语言文学中,比喻以它独特的表现方式,有着极大的“随意性”。在描述的对象——本体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不同属性的、单一的或群体的喻体。例如言愁,用水比喻,如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以山比喻,如唐代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以雨比喻,如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云比喻,如蒋春霖的“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以月比喻,如秦观的“闲愁也似月明多”。有的辞格连用,极尽比喻之能事,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成功的比喻要与特定语境相呼应
比喻虽然是取其一点相似之处成比,但却有优劣高下之分。运用比喻虽然能“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但这和特定的语境是分不开的。“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心雕龙•比兴》)特定的语境赋予词语特定的含义和寓意,呈现出“这个”的特殊魅力,离开特定的语境,成功的比喻也可能成为蹩脚的比喻,那么比喻也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
1.水是金子,是沙漠中旅行者的金子。(《戈壁滩上》)
用金子比喻水,并不贴切,但和文中语境结合起来,水在沙漠中的功用就和金子一般珍贵,水是金子也就成了贴切的比喻,美的比喻,成功的比喻。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的《春》)
野花和眼睛、星星并无相似之处,但放在特定的环境“草丛里”,野花在轻风中时隐时现的状态和眼睛的眨星星的闪就有了相似的地方,从而使野花具有了动人的魅力,增加了审美的愉悦。
3.“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歌曲《小草》)
这首歌之所以传唱不衰,歌词里的比喻自然是功不可没。但这个比喻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下才能呈现出它的魅力。试想这棵小草如果不是在草坪或草原,而是在农民的庄稼地里,或许就不会享有大地母亲紧紧拥抱的优待了。
三、成功的比喻是一种审美愉悦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在喻体激发情感活跃、愉悦的过程中,体现比喻修辞的审美性。” 作家秦牧也说过:“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畅之外,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人们使用比喻修辞可以根据不同表达需要,从不同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味出发,选择喻体,用心雕琢、精心打造构建既表达明确又具有审美性的比喻句,让人驻目流连,反复吟玩。例如: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陆定一《老山界》)
例1中荷叶与舞女的裙,白花与明珠、星星,构成一个个使人审美愉悦的意象,可谓美不胜收。例2中喻体“画面”的不断翻动,像电影画面的自然流动一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比喻虽然能给人审美愉悦,但并不是每个比喻都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如写美女的诗句,诗经《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居易《长恨歌》“宛转蛾眉马前死”,这里的蛾眉,并不给人以美感,更谈不上愉悦。尽管人们的审美在不同的时代并不一样,但蛾眉、螓首到底都是虫子,给人的感觉并不舒服。再如李白的《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以及他的《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均描写雪花之大,虽形象但并不美。
相反,以能够刺激人的审美情感的事物作比,却会收到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样写眉,以细长的柳、美丽的羽来比喻,既贴切又形象。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宋玉的《好色赋》:“眉如翠羽,肤如白雪”。喻雪则以花作比,或静或动,幽美而生动,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苏轼的《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宋之问的《苑中遇雪应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比喻,往往在文学传统乃至文化传统中被大众所习用,使得语言的内涵与表达方式更加丰富。
四、比喻修辞的重要地位
在语言修辞中,比喻占有崇高的地位;在整个人类的文学史中,比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古代修辞学的第一篇专论《墨子•小取》中第一次阐发比喻修辞格的命名和定义:“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我国古代诗论中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比”就是比喻。可以说,传统诗论将其上升到了极高的地位;屈原的“楚辞”中,更是形成了一个博大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比喻”的系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中提到,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礼记•乐记》:“不以博依(博依:博喻),无以安诗。”陈骙《文则•丙一》指出:“《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钱锺书《旧文四篇》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亚里士多德说过:“善于使用比喻就是能迅速地领悟事物的关系,它是天才的真正标志。”秦牧在《譬喻之花》中指出:“譬喻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比喻在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五、结语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我们只有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才能娴熟地运用比喻,更好地发挥它的功用,让比喻这朵奇葩在修辞大花园里绽放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华文出版社 2007. 12 .1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四版)
[3] 萧枫《唐诗宋词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4]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
[5] 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6] 《现代汉语》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统编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 张舜徽《大学生毕业论文选评1981-1982》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8] 沈谦(台湾).《语言修辞艺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9] 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
[10]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