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2期 ID: 139324

[ 耿世诚 文选 ]   

乌云后面有阳光

◇ 耿世诚

  
  主题导读(二):
   鲁迅先生曾说过:“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是啊,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奋勇拼搏的力量。正是希望,孕育了荣誉、力量和生命,它让暗夜中绝望的人看到了光明,使屡遭挫折的人看到了成功的可能。希望不死,心灯永明。
  
  主题文章(二)
  
  售货员的第一笔生意
  罗勃·汤尼 尼克·哈里斯
   1993年秋天的某个星期六下午,我匆匆赶回家,试图要把一些后院的工作做完。当我在摇落树叶时,我5岁的儿子尼克过来拉住我的裤脚。
  “爸,我要你帮我做个告示。”他说。
  “现在不行,尼克,我真的很忙。”我回答。
  “但我需要一个告示。”他坚持。
  “为什么,尼克?”我问。
  “我要卖掉我的一些石头。”他回答。
  尼克总是沉迷在石头阵中。他一直在收集石头,人们也把石头送给他。他定期清理放在停车棚里的那一大篮石头,各色各样都有,它们是他的宝贝。
  “我现在真的没空帮你,尼克。我必须把这些叶子摇下来,”我说,“去找你妈帮你。”
  过了一会儿,尼克拿了一张纸来。纸上有他的字迹,写着“今天售价一块钱”。他妈帮他做了告示,现在他要开始做生意了。他拿着告示,提着一个小篮子,带着他最好的4块石头,走到我们车道的前头,把石头排成一条线,把篮子放在石头后面,坐了下来。我从远处观察,对他的决定很感兴趣。
  大约半小时过去了,没有任何人经过。我过去看他在做什么。
  “生意如何,尼克?”我问。
  “不错。”他回答。
  “这篮子是做什么的?”我问。
  “放钱用的。”他有模有样地说。
  “你的石头要卖多少钱?”
  “每块一块钱。”尼克说。
  “尼克,没有人会花一块钱买你的石头。”
  “他们会的!”
  “尼克,我们这条街没什么人,他们不会注意到你的石头。你把石头收起来,去玩如何?”
  “这里有人,”他回答,“人们在这条街上散步或骑自行车做运动,也有人开车来看房子。人够多了。”
  我说服尼克不成,就返回后院干活。他很有耐心地守在他的岗位上。又过了一会儿,有辆小货车驶进这条街。我看见尼克站起来对着小货车高举他的告示。小货车在尼克身边停了下来,一个女士摇下了窗子。我没法听到他们之间的交谈,但在她转身面向驾驶的男士后,我看见他在掏皮夹!他给她一块钱,她则走出小货车,走向尼克。检查那些石头以后,她挑了一块,把一块钱交给尼克,开车离去了。
  当尼克跑向我时,我目瞪口呆地站在后院。他晃着那一块钱,叫道:“我跟你说过一块石头可以卖一块钱——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我取了我的照相机,为尼克和他的告示拍照。这小家伙信心坚定,也乐于炫燿他能做的事。这是伟大的一课,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到今天也一直谈论它。又过几天,我太太汤尼、尼克和我出外吃晚餐。路上,尼克问我们,他是否可以有零用钱。他母亲解释,想要零用钱得尽些家庭义务才行。
  “好吧!”尼克说,“那我会有多少钱?”
  “你5岁,一个礼拜一块钱就可以了。”汤尼说。
  后座传来一个声音:“一个礼拜一块钱——我卖一块石头就赚得到了!”
  (选自“中国精品文学网”)
  
  赏析悟语
   人生路上,我们可以随时播种希望。只要你心存希望,就会一路花开,将我们人生的小路点缀得芳香四溢。于是,我们会忽略荆棘遍地,险壑如林,即使穿枝拂叶,满身伤痕,也不会感觉有什么痛苦。正如文中的小尼克,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无限的可能,于是成人眼中的障碍对他也就不足为惧。他耐心地坚守着自己的希望,终收获了成功。由小尼克,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希望,是不是有很多时候片面地夸大了困难,才让我们失去了希望,在绝望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呢?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一、标题新颖,引人卒读。本文标题新颖,能够让人饶有兴致地读下去。售货员的第一笔生意一定是很吸引人的。真正地读下去,我们才发现这个售货员只不过是一个五岁的孩子,这种写法让我们在惊讶于作者的匠心之余,不觉莞尔。
  二、由表及里,升华主题。本文写的是一个五岁孩子卖石头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朴实的描述却牵动人心。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叙述故事的层面上,而是让我们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明白: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
  
  希望是一架转动的风车
  李智红
   我的老家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得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不过,我六岁那年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
  我清楚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竟然放下手中总忙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架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那是一个晴朗无风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父亲帮我做好的风车,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愈快,风车也就转动得愈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果然,田野上虽然没有一丝风,但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一种转动的快乐。
  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爱上了文学,梦想着毕业的时候能够考上云南大学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和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只好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的农耕生涯。
  那段时间,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孤寂,整个人好像变了个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我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写作用的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父亲见我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唯独不能舍弃希望。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
  父亲接着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经给你做过一架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得依靠风力,但风力只是一种外力,一种外在的因素。能够借助外力来转动风车,当然最好。不过,你要明白,外力并不是让风车转动的唯一因素。让风车转动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你自己。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要让手中的风车飞快地转动起来,首要的是你必须奔跑,不停地奔跑。希望也就像你手里的风车,只要你不停地奔跑,那么,属于你的那架希望的风车,就会飞快地转动起来。”
  听了父亲的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
  十年过去,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人生的境遇,也由此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通往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与曲折,但我始终牢牢记住了父亲的那句话:“希望是一架美丽的风车,你奔跑得愈快,它转动得就愈快。”
  (选自《经典美文》)
  
  赏析悟语
   希望是一架转动的风车,只有你真正地奔跑起来,你才会跟上它,才能和它同步运转;一旦你停下来,希望也就停下来了。人最害怕的不是磨难,不是困境,而是失去希望,人生路上,一切皆可成为希望,哪怕是挫折、磨难。在磨砺中转动起希望的风车,在磨砺中获得成长,在人生的旅途上努力奔跑,终将写就属于自己的辉煌和壮丽。“我”不也正是“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才改变了自己的境遇吗?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一、标题修辞,新颖别致。题好一半文,标题就好像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本文的标题“希望是一架转动的风车”,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希望”变得生动具体,给人一种新颖别致之感。
  二、开篇绘景,渲染气氛。文章开篇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对滇西的景色进行描写,为全文渲染了气氛,也为作者“希望”的升腾奠定了基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作者用心放飞着理想,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人生境遇。
  
  一只空白信封
  南茜加文
   我家的圣诞树上挂着一只空白的小信封,上面既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和寄信人的签名,也没有任何标志。它挂在我家的圣诞树上已经10多年了。
  这件事应从我丈夫迈克讨厌圣诞节说起。其实他并不是讨厌圣诞节本身,而是他认为圣诞节被商业化了:人们尽情地花钱、疯狂地瓜分礼物,把任何事情都抛在一边。
  由于丈夫有这种感受,所以有一年圣诞节我决定打破传统(通常送衬衣、毛衣或是领带等礼物),为迈克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这种想法是有来历的。
  那一年我们的儿子凯温12岁,参加了学校的摔跤队。圣诞节前夕,学校组织了一场非正规的摔跤比赛,对手是当地教会资助的一支贫民队,其成员大部分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我们一家人都来到赛场观看比赛。只见对方选手们穿着破旧的运动鞋,唯一能够绑在脚上的似乎只有那根鞋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身穿金蓝相间的制服,脚上是崭新的摔跤鞋,显得格外耀眼。
  比赛开始了,我惊奇地发现对方选手在摔跤的时候没有戴专用头盔,只用一顶薄薄的帽子保护着耳朵。
  对贫民队来说,购买专用头盔显然是一种奢侈。毫无疑问,我家孩子的队伍以绝对的优势获胜,并取得了所有级别的冠军。比赛结束后,贫民队的每个男孩从地毯上爬起来,在惨败的失意中昂首阔步,装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表露出骄横和蛮不讲理。
  坐在我旁边的迈克叹着气说道:“我真希望他们当中有人会赢。其实贫民队的选手很有潜力,但是就这样输掉了比赛,等于输掉了他们的信心。”
  我丈夫非常爱孩子,包括所有的孩子。他曾带过小型的橄榄球队、棒球队和曲棍球队,所以对孩子非常了解。而我的灵感也由此产生。
  当天下午,我来到当地的一家运动用品商店购买了一些摔跤专用的头盔和鞋子,并以匿名的方式把礼物送给了本市的教会。
  那个圣诞节的夜里,我把一只信封挂在圣诞树上,里面写着我做的那件事,并告诉迈克这是我送给他的圣诞礼物。迈克开心地笑了,他的笑容为圣诞节增添了光彩,多年来那笑容还一直延续着。
  以后每年的圣诞节,我都继续这个传统:我曾送给一群弱智儿童一副曲棍球,也曾送给一对老年兄弟一张支票,因为他们的房子在圣诞节的前一个星期被大火烧毁了,等等。
  在我们家,拆信是圣诞节的重要活动。圣诞节的早晨,那封信总是我们最后拆开的礼物。孩子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玩具,站在一旁,睁着大大的眼睛,满怀希望地看着父亲从圣诞树上取下信封,然后拆开,一起阅读里面的内容。
  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更具有实用性的礼物开始取代了玩具,但是挂在圣诞树上的那只信封从未失去它的吸引力。我们的故事永远都不会结束。
  如今,我们失去了迈克,他因患癌症而去世。圣诞节如期而至,我仍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虽然我几乎无力扶起圣诞树,但在圣诞之夜,我仍把一封信放在树上。第二天早上,我发现有三四封信挂在圣诞树上,这些信都是孩子们挂上去的。孩子们做了好事,对大家都保密,都放了一封信在树上献给他们的父亲。
  我家的这个传统在延续,会被我们的子孙后代传得更远。到时,他们会睁着大大的眼睛,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他们的父亲从树上取下信封。迈克的精神,就像圣诞的精神,将永远陪伴着我们。
  (选自《润•文摘》)
  
  赏析悟语
   希望是温暖的,一如春水般,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流淌成一条涓涓的溪流。给予别人希望就是延续自己的希望。当我们看到别人渴望的眼神,当我们想到身陷困境的人看到希望后的兴奋,我们的内心就会因感动而慢慢地丰盈起来。满怀希望地为别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心怀感动地去帮助别人,这时,你不仅收获了希望、感动、满足,更为重要的是你慰藉了一个心灵,给了它幸福的憧憬,让它也在希望中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一、开篇设悬,引人入胜。文章开篇即写自家圣诞树上挂着空白的信封,但没有收信人或寄信人的姓名,并且一挂就是十多年。这是一封什么样的特别信件呢?读者不禁产生疑问,想要一睹为快,解开心中的谜团。
  二、对比鲜明,铺垫下文。作者在写摔跤场上贫困家庭的孩子和自己孩子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虽用语不多,字里行间却灌注了作者极大的同情,为下文写“我”对孩子们的帮助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