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2期 ID: 139341

[ 杨正明 文选 ]   

我们期待怎样的语文教学设计

◇ 杨正明

  摘要:行军打仗需要元帅将军运筹帷幄以便决胜千里之外;发明创造需要能工巧匠苦心经营方可造福普天下……而一堂好课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是巧妙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有哪些原则、要求怎样设计才能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设计的诸多原则要求中务求简约,营造高潮,激励创新,唤醒审美,促成发展应该是核心性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 务求简约 激励创新审美愉悦 促成发展
  任何一堂语文课都是语文教师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思想、审美情趣、教学艺术。所以,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在意课堂教学设计,他们不惜工时、精心打造,甚至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也正因为他们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每一堂课负责的精神,我们每次听他们的课,都会有一次“惊喜”,有一次峰回路转,奇景迭现的经历,甚至一次冲动,一次“亏他(她)想得出”的慨叹。特级教师宁鸿彬就是这样一位良师,他的很多教学设计堪称经典。在教《七根火柴》时,他设计了让学生以军事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介绍无名战士和火柴的来历这一情境,变换了一种角度,一下子将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评价融汇在一起,可谓四两拨千斤。
  课堂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教学目标预先制定教学方法、思路的活动。所以何为“好”的设计,又何谓成功的设计,其评价标准也只能从其对教学目标达成发挥的作用来判断。语文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科教学,因为它不是沿着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由模型到事理的思路进行的;它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和情感陶冶的特征,更强调由形象或情感→新形象(借助联想、想象实现)→产生情、理体验与感悟→再观照形象→获得审美愉悦,实现认识、能力提高。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故此设计教学应抓助其人文性、形象思维等主要特征,巧设机关,引发注意、激起热情、获得发展,整个设计不是课堂活动、细节的简单拼凑,应该讲究结构的圆润,浑然天成,在教学目标达成上,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务求简约,拒绝繁琐是原则
  语文教材的内涵十分丰富,但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一堂课,学生接受的内容是有限的,所以那些有营养的东西,不是可以不问条件让学生一次性全部吸收,总要进行一些斟酌取舍,将最重要的、最精华的东西作为直接的教学目标。
  1.设计要讲究简约与明晰
  如今有一种语文教学现象是“满堂问”“满堂说”。因为教师觉得什么都是重点,所以要“一一拷问”,结果弄得学生一堂课下来,不知什么是最重要的,自然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如行云流水,多一些“必不可少”的活动、少一些“可有可无”的问答,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和言语实践的机会。如《游褒禅山记》在现有的教学时态下完全可以省掉串讲、逐句翻译的环节,课前设上一问:登山探险需要哪些条件,你认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以此驱动学生读懂、读通文本,在此基础上求解、深思。问题至简至精,便于学生抓住文章要点,省时有效。
  语文教学要忌“满”“大而全”。现在有人常用是否有“高密度”“完整性”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以至于语文教学设计“贪多求全”,反而什么都没有教透,学透。语文教学设计也该有“留白”,让学生在密不透风的语文教学进程中,抽点空闲,慢慢走,慢慢欣赏。简约也是一种美!
  简,并不意味简单化处理;约,也不意味着没有重点和突出的环节,把语文课上成没有任何特色或者“放鸭式”的“满堂吵”。而是始终牢记一点,选准切入点,抓文本主要矛盾,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张彬福教授在教《我与地坛》一文时,非常灵动地让学生思考:老师讲这篇文章将会提一些什么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一问,却教会了学生选择性阅读。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大而精当,很好地体现了减省环节,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生本思想。
  2.设计应体现“最富有孕育性顷刻”的美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这一美学理念,对语文教学设计也极富启发性。营造教学上的“最富有孕育性顷刻”,语文教学设计就应该紧紧抓住文本最为精髓的地方设问置疑,省掉无关痛痒的枝节。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位教师在设计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为船长塑像、写碑文上,抛开了无关紧要的繁琐对话和问题,一招击中要害,有力实现教学目标聚焦,精简了教学资源耗费,达到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设计教学要像罗丹砍掉巴尔扎克塑像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双手一样,大胆果断,不拖泥带水。需要说明的是,设计的根本旨意是把学生的精神始终有效地聚集在教学目标上,这也是简约教学设计的应有之义。
  二、孕育高潮,激励创新是关键
  一堂好课不能处处有高潮,但没有高潮的课,绝不是好课。相比而言,语文课也极易激起高潮。它的高潮或在矛盾激化处、情感动人处,或描写逼真处,议论深刻处;一般在一堂课的中间或结束处出现比较多。高明的语文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捕捉、安排、调遣这一高潮。所以从这点上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手段高明的导演。以《我与地坛》为例,这篇文章的高潮处在“我”体会到母亲博大挚爱而无法回报时的那种呼天抢地的情感迸发。《我有过一只小蟹》在结尾处,作者欲对世人说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高潮是文本情感的交集处,蕴藏着无限的解读契机,也是最能发挥学生见仁见智处。所以如果视这些能激起高潮的关节于不顾,那么你的教学设计就很难令人为之一振。
  对这些极具能量的高潮之处,教师在设计时要竭力做大文章,引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星”。在这些凝聚点上激发思考,学生会有如梦初醒之感,一旦打通了思维障碍,吸引学生思维投入,就能顺利地实现师生思路的成功对接。例如为诺曼底号船长写碑文这一新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们撰写碑文的过程,就是对船长形象的把握和理解过程。这节课上,不少学生精准地表达了自己对船长的评价,有的碑文写得很精警,颇耐品味。
  发现、设计教学高潮,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高潮和“点睛”之笔,最要紧的呈现方式是让学生充分展示创造思维、创造才能。
  三、人文培育,审美愉悦是灵魂
  语文教学大纲一再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设计不可忽视大纲这一要求,这是以有形设计促成隐形提高的关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收到效果。这也将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灵魂、方向。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说:“一个不是不懂得教学艺术的人容易把一切事物刻画在人心上。”语文教学设计追求的正是灵魂的塑造。
  教学设计一要就地取材。《石钟山记》教人探索真理;《哥白尼》教人为真理献身;《一件小事》教人勇于自新,同情人民;《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人勇于负责,平等待人等等。巧妙设计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评价,组织讨论、辩论,进行演讲、表演等环节,丰富认识,加深理解,从而把人文精神刻在学生心灵上。
  设计还可以就近取譬,以增强亲切感、真实感。在引领学生感受诺曼底号船长誓死坚守岗位精神内涵的时候,有位教师用自己熟知的特级教师斯霞,八、九十岁时还每天坚持到以前工作的学校坐上半天,关心热爱孩子,爱岗位如生命的故事教育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在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时要有深度、厚度,不可堕入油滑和轻浮,更不能将人文性当成“万金油”;一味地说教和牵强附会,语文课就有了政治课之嫌。所以,语文课上的人文精神培育应该渗透在言语教学和语文活动设计之中,讲求“自然流露”,润物细无声。
  语文的审美教育是热门话题,但不少教学设计总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为此教学设计除在通常的阅读、欣赏之外,应有更为多样的审美活动形式和丰厚的审美意蕴:
  1.文配画。用图画表现文章意境、思想。不会画,也可以用搜索的图片替代,或者用言语描述自己“脑中的画”。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为文本选配合适的音乐。一般语文教学设计多让学生听范读,听教师配乐读,学生自己尝试少。其次选配什么音乐全凭教师说了算,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审美处于被动接受。再次,教师选配的音乐未必就是最恰当的和学生喜欢的。设计中不妨多一些让学生为文章选配音乐,让学生自己和着音乐朗读课文,效果也许会更好。
  3.教材范文的“陌生化”演绎。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审美教育渗透在日常的语文实践中,通过对教材范文的陌生化处理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如课本剧表演就是将教材范文“陌生化”处理的一种形式,目的是像布莱希特在《论实验戏剧》中说的:“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正如俄国形式主义运动代表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说的那样:“凡是有形象的地方,几乎都存在反常化手法。”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经常可以借助“陌生化”设计,唤醒新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设计正是要通过把事物的形式与内容变得令人陌生的方法,增大理解的难度和感知的长度,从而延长人的审美体验。有位教师一改《散步》的寻常教学套路,采用了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大胆设计,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4.尝试自由创作。作文教学为什么总是“老三篇”(记、议、说明)?除此之外,能否多些散文、小说、诗歌,甚至剧本“问世”?新课程标准主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没有形式多样,随性的自由创作,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怎能更充分发展,学生又如何获得新的来自亲身创作的审美愉悦?
  四、关注发展,促成发展是依归
  语文教学设计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教师不应过于或只关注听课者的反映,而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在他的《思维与语言》中说:“学校教学的各种途径本身激起了发展的多种内部过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永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设计要能激起学生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欲望,并使之成为可能。
  1.设计情境。情境是现实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环境,对调适学习者心理适应能力至关重要。李镇西老师在教议论文写作时,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说说欢迎他来上课的理由,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了说理的技巧;学习目标在特定情境的铺垫之下顺利达成,学生也获得了发展的自信。
  2.改变设问方向。“满堂问”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本质上是一种家长制和学术上的专断。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渐入教师毂中,能力发展很难实现。因此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发问的主人,对话的平等主体。将单向的师生问答转变为多向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有机会提出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发表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的独特见解。
  3.设计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好的设计不应造成新的差距和不平衡,也即应关注不同水平、趣味、个性的学生发展。如一个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有多个教学应对措施和思考,以给不同学生予以关照,体现教学设计的实况性、真实性,使其有操作性,防止课堂师生思维“对接”的失败。
  4.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语文教学设计中既不可过于简单,忌用“无疑而问”赶跑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要注意运用更为生动的形式,有梯度地展现问题,避免产生思维空白和“冷场”。
  5.发展的全面性。学习应是心智、能力、情感日益获得提升和丰富的过程。语文教学设计应始终关注以能力、情感为核心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反对以知识传授为目的旧的教学思路。
  当然,教学设计是尚未执行的思想,对教学目标的指向是间接的,效果有待实践检验,难免挂万漏一,所以语文教学设计要灵活而不能僵化。
  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参与的过程,各种消极、积极的情感产生碰撞,会影响教学设计的效果,但我们坚信,如果语文教师能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语文教学设计一直都在设计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李海林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及语感教学》,《语文学习》,1992年第10期
  [4]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
  [7]王培光著《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9]《语文学习》编辑部编《课堂教学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张定远主编《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1999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