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主题阅读
主题导读(一):
春节的对联,元宵的花灯,端午的粽子,仲秋的月饼……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如一根枝繁叶茂的藤蔓,植根于广袤的祖国大地,缠绕在各族人民的心坎,牵动着人们浓浓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期盼。又如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从遥远的古代,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明,代代传承。
主题文章(一)
年画
朱宏慧
乡下过年前几天,户户扫尘贴画。
年初一晨间,穿着有大口袋的花棉袄出去拜年,会发现好多人家的打扮一个样,所贴年画皆为村头小店所卖,不是“孟母教子”“牛郎织女”,就是“白蛇传”“连年有余”。印象特别深的是“连年有余”,一个胖得不得了的娃娃,抱条大鲤鱼,笑得合不拢嘴,身后一朵大莲花蓬蓬盛开。这张画,几乎家家都有。此画简直涵盖了穷人所有愿望,想要吃不完穿不完,还要儿孙满堂。穷人俗愿,简单不过。村头王小全他妈对他学习盯得紧,说学习好了,以后可当县长,能天天吃上红烧肉。她在王小全床头贴了一张“五子夺魁”,小全后来有了成绩,就写上去,写得满满的。王小全还给画上的小孩全都画了胡子,一看就想笑。后来小全未能如娘所愿当上县长,仍是泥腿子,不晓得他娘后来扯下那张画没?
我家从不贴年画,父亲大约是嫌土气吧,过年时总是换四幅字画,再换个新挂历。每当去村里伙伴家玩,也嫌人家土气,但又觉得好玩,有气氛,喜庆得很。
彼刻哪懂年画的类别,不晓得哪是苏州桃花坞,哪为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就更弄不清了,却对天津杨柳青印象蛮深,画上头有字,清清楚楚。觉得杨柳青年画,是年画中的工笔,线条细腻,画面活泼,年味足,又有趣,城里人也贴。城里邻居吴四奶,是大家闺秀,识文断字,她买的年画,应是年画中的精品。“老鼠娶亲”“和气致祥”看上去画工比较细,色彩亦不甚浓艳。
吴四奶有一疯儿荣宝,时疯时好。吴四奶怕断后,遂给疯儿娶了农家姑娘梅。婚后荣宝疯态有所好转,吴四奶略有安慰,一心盼望抱上孙子,却一直没有,吴四奶为此颇费心思,老站在天井里走神。
过年时,吴四奶买的年画,与往年大不同,几乎张张都是她的心思。“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还在荣宝床头贴一张抱鲤鱼的大胖娃。后来吴四奶的愿望只实现一半,十九岁的媳妇给她添了一个孙女。
我阿奶几乎不买年画,房间内挂的多为绣品,全是自个儿绣的。但有一回买了四张,杨柳青的。画上全是顽皮的小孩子,踢毽子、放鞭炮、做游戏,惟妙惟肖,画上的人儿,与我们肖似,真是活灵活现。刚忆起时,下意识地在网上寻了一下,找得几张,不算好,倒也慰怀,就是记忆里的样子。尤其踢毽子这张,眼睛看着,腿脚忽然活泼起来,简直按捺不住地兴奋,时光亦潮水般涌来,一浪一浪,心窝顿时温暖又潮湿:娘,我的鸡毛毽子你看见没?
王光阿奶手巧,极善绣,能绣花绣字。她将此套年画,细针密镂于缎布上,镶于框内,精致无比,谁的年画也比不得。我家墙壁一律深红木板,上面挂四幅绣品,自是与众不同。我去年于丽江买回四幅东巴木刻,往墙上挂时,忽然怀念老屋的木墙,那底色,无论挂什么都有艺格。
与乡村生活暌别数年,不知农人如今贴不贴年画了,想必仍是贴的。有段时间,乡下人过年,不买年画,净买大明星美人照。老人不喜欢,却也无奈,任年轻人将搔首弄姿的艳俗美人贴上墙。
我忽然有些担心,那些古朴的年画,会不会有一天,与那些木格子窗与门,一起消失了。
与年画相别已久,王小全等人家贴着年画的茅屋,仍历历在目。乡里人其时虽穷,过年时那份喜气与心情,今时已难寻觅。想必王小全家早已盖了瓦屋或楼房,他娘天天吃肉的愿望也早实现了吧,只是不晓得他家还贴年画不?
赏析悟语
隆隆的鞭炮声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带着节日的喜悦和美好的期盼,人们抬脚跨进了新年的门槛,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忘却了曾经的艰辛与苦难,用梦想点缀着生活的希望,怀揣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以崭新的姿态开始了春夏秋冬的又一个轮回。年画就在此时隆重登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和期盼,被刻在了五彩缤纷的年画里,把春节点缀得如此喜庆。事隔多年,那些曾经遥远的梦想大多变成了现实,但富足的生活却剥夺了人们对未来的渴望,城市的高楼大厦阻断了孩子们拜年的脚步,曾经的喜庆与欢乐,也和渐渐淡出视线的年画一起,封存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
可圈可点
在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中,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了与心灵之间的对白。“不晓得他娘后来扯下那张画没?”“娘,我的鸡毛毽子你看见没?”“只是不晓得他家还贴年画不?”这三个亦虚亦实的疑问,把现实和回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读者的思维跟随作者的思绪,在现实和回忆这两个世界里往返穿行。既抒发了作者对年画的独特情感,也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追忆之情。细细品来,如一杯陈年佳酿,浓浓的年味和淳淳的乡思尽在其中,可谓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适用话题
过年了 家乡习俗 往事 童年趣事
阅读链接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哟,美好的世界在我们的心中。
(选自宋祖英歌曲《好日子》)
奶奶煮的腊八粥
李新
记得儿时,在山东老家,奶奶总是在腊月初七晚上拣豆子、剥花生、焙芝麻,预备好几样鲜果片和冰糖、青红丝,我看着她把干果、杂粮、干菜逐一淘洗发泡,然后捞出放在箩筐里风晾。腊八节这天,日头还没有冒红,奶奶就早早起身,抱柴点火,添水放料地忙活起来。
奶奶熬粥很有耐性,她先把最耐火的几样干果、杂粮下锅,用小火不急不躁地熬煮,待它们胀裂了口儿,再加入比较易烂的其他几样干果、杂粮,一直熬到张口开花,才把发泡好的干菜加进去,用文火慢悠悠地细煮。这时候,浓浓的香味儿飘散开来,一缕缕钻入还没起床的我和妹妹的鼻孔,我俩不用妈妈喊,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匆匆地用水抹一把脸,来不及擦干就馋得走到大锅前,一遍遍催问。最后,奶奶放入梨片、山楂片、橘子瓣儿和少许冰糖、青红丝,赶紧熄了灶火,用那暗红的余火再焖上一会儿。这样,一锅热气腾腾、醇香诱人的腊八粥才算熬透。
奶奶揭开了锅,我看到那锅里,红中透白,白里带黄,黄中润绿,浓稠稠、亮晶晶。小小院落弥漫着那股子甜丝丝、香喷喷的味儿,性急的我们手捧着蓝花海碗,踮起脚尖,你叫我嚷地催促奶奶赶紧盛粥。奶奶直了直酸痛的腰,笑嘻嘻地说:“别猴急呀,佛神、祖宗还没敬拜,吃不得!”于是奶奶便拿起勺子盛上一碗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摆在院子里那张供桌上,敬奉过佛祖神位,跪拜过祖宗先人,才给早已唾液满溢的我们盛起一碗,我们姊妹俩才美滋滋地品食起来。
腊八粥香醇热切、甜柔美气的风味引诱着我们顾不上烫嘴,稀溜儿稀溜儿抿上两小口,那滋味甭提多享受了。太奶奶拄着拐棍儿走过来,瘪着嘴儿念叨开了:“孩儿们,光顾自己吃,怎么忘了那些不说话的生灵呢?”太奶奶说的“哑巴生灵”,我们心中知道,爷爷会端起粥,先到栏里圈里,给那些鸡、鸭、牛、羊、猪、狗们喂上一些腊八粥,再到不远处的麦田、果园、菜地,给果树、麦苗、青菜抹上一些粥汁儿,口里还念念有词:“牛羊鸡鸭吃腊八,膘肥体壮顶呱呱;果树庄稼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其实煮腊八,吃腊八,图的就是个吉祥,祈盼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后来离开家,我已不可能回家和亲人一起过腊八。而当年奶奶煮的腊八粥,集四野之精华,赐万物以祥瑞,它那清灵甘爽、香甜润腑的美味,总在我的梦中萦绕,让我久久回味。 在许多冬春交替之际,我复制着我熟悉了大半辈子的老家腊八的风俗,特别是自己有了家后,总是在腊七的晚上,学着当年奶奶的样子,准备大枣、花生、红小豆、江米、桂圆、莲子、百合等原料,亲手熬制一锅“腊八粥”,尽管锅里也飘出一阵阵香气,但总不是奶奶煮的腊八粥的味道。
熬好腊八粥,我会先给去世的奶奶爷爷盛一碗,愿他们在天有灵,能接到我的祝福;然后再打电话给父母,问他们熬腊八粥没有?祝他们身体健康长寿;最后给孩子、老公和自己盛上,但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全家和美平安。
看着儿子、老公幸福地喝着腊八粥,当年我与妹妹围着锅台催奶奶盛粥的情景就会重现。腊八有多样不同的版本诠释:有的说是古人年终祭祀八神的庆典,又有说是佛祖受奉饮粥,成道菩提树下的日子,再有一说就是该日为孔子敬奉祖先之仪;林林总总的传说,不论故事真假如何,总是一念之善,传承了华夏民族善生追远的虔敬之心,此时我会强忍着对亲人锥心的思念,尽情地丰富我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
现在大街上早餐点熬制的也有类似腊八粥的稀饭,粥中星星点点的红小豆、花生、红枣、芋头、杏仁、瓜子、桂园以及大米、小米等等,也已不拘泥于八样之数了,其实所有的心思,只在延续一种多样、多式、多怀念的迎春辞旧的传统。
多少年来,我们已丰食美味不缺,但始终有一份心底的无奈缺憾,牵系着我年年岁岁地回望北方天边流浪的那片云。在日趋文明的生活里,在饮食文化的多样繁复中,“腊八粥”已是一种铭刻在心头中的记忆,现在的腊八粥对于我有实质的陌生感,曾让我有过小小的犹豫,但我却另有一种渴念在强烈地呼唤——我不能忘怀的是太奶奶、奶奶、是母亲,是她们存活过的历史,而我,是她们血脉的延续……
赏析悟语
腊八粥集四野之精华,赐万物以祥瑞,熬出了欢乐与喜庆,熬出了温馨与祥和,表达了人们对生灵和自然的敬畏,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祈望。甜美的滋味犹在唇齿之间停留,扑鼻的馨香也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的是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快乐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腊八粥让作者沐浴在快乐中,但她却没有独享,而是在延续祖辈的血脉的同时,也使善生追远的虔敬之心,得到了传承……
可圈可点
奶奶精心熬煮的腊八粥,承载着作者美好而清晰的记忆,快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传神的描写再现了童趣盎然的一幕。闻到飘散在院子里的粥香,作者和妹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匆匆地用水抹一把脸,来不及擦干就馋得走到大锅前”,看着“红中透白,白里带黄,黄中润绿,浓稠稠、亮晶晶”的腊八粥,她们“手捧着蓝花海碗,踮起脚尖,你叫我嚷地催促奶奶赶紧盛粥”“顾不上烫嘴,稀溜儿稀溜儿抿上两小口”……这些细致的描写,把作者和妹妹的馋相刻画得惟妙惟肖,诱人的粥香仿佛就在读者鼻尖飘散,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土和童年往事的深深眷恋。
适用话题
童年 奶奶 家乡习俗 难忘的回忆 传统的承袭
阅读链接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肃杀的寒冷和朔风中,总有一种温暖的香气,飘在北方人品咂的唇齿间,飘在古老的民俗里。
甜甜的红枣,甜甜的糯米,熬一锅甜甜的腊八粥,喝一碗,再喝一碗,就连这冻掉下巴的日子,也颜面红润,热汗涔涔。
曾是童年故乡的景象,母亲在热气腾腾的锅台前,把锅内的米粥搅得红红火火,玉米秸在灶堂里哔剥作响,让清贫的日子也烧出欢笑声。我端碗守在灶前垂涎欲滴,看母亲把粥熬得黏稠,满屋生香。此刻,还是让我梦归故里,盘腿坐在家乡的土炕上,坐在熟稔而淳朴的民俗里,品尝柔滑香甜热乎乎的腊八粥,品尝母亲那比腊八粥还要美味的至爱与温情。
(摘自《腊八粥》诗意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