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6期 ID: 136924

  

平静叙述的深度震撼

◇ 程爱仙 刘良永

   一、课例名称:《清兵卫与葫芦》
   二、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选》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难点:理解志贺直哉人道主义写作态度,透过他看似浅易平实的生活叙事(平静情节)下的毁灭主题的平静表达,及这样的表达所产生的深度震撼。
   (二)重难点突破手段:
   1.结合叙事学,进行情节诱惑下的深度解读。
   2.引导重点细读,分角色朗读,进行体验式学习。
   3.引导个体性理解,联系生活,激发感悟。
   四、教学实录
   (一)预习作业
   1.简要阐述故事情节。
   2.概括小说主题。
   3.阅读了这篇小说后,你有何感受?
   【分析】教育应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而这一能力也恰是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的。
   真正的读书过程应是一个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到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预习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从教师的角度说,可以借助学生的预习结果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力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分析学生的预习作业可以发现,他们能概括基本的故事情节,但是对于主题的把握和对课文略深的理解却有不少偏差,这正透露出学生缺乏对文学的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故在教学中,主要围绕学生的不足进行课文解读。
   (二)教学过程
   1.分析预习情况,点出学生对主题和阅读感受的把握不当之处。
   2.理情节
   情节框架:
   结局 放弃葫芦 热衷绘画 (倒叙悬念)
   开端 痴迷葫芦,父亲反对
   发展 发现一个新的葫芦而爱不释手
   高潮 葫芦被教员没收,被父亲砸碎
   高潮 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 改变爱好
   3.展示小说的主题理解
   呼吁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批评“大人”粗暴的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
   联系现实: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或听说过。
   学生阐述他们所知道的类似事件。
   4.小说围绕葫芦来展开情节,以倒叙手法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那么小说具体又是如何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表达对家长专制而扼杀孩子天性的现象的痛心的呢?
   设置相关问题
   (1)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达到怎样的程度?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细节加以分析。
   ——痴迷(如痴如醉、神魂颠倒)
   先由学生找到相关段落,然后由学生贴近人物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要分析的段落细节。
   【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由痴迷到放弃的态度转变可视为小说的一个阅读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清兵卫对葫芦痴迷不已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为后文清兵卫放弃爱好的出人意料的结局张本,而这也正是作者平静表达的深度震撼。
   (2)清兵卫喜欢怎样的葫芦?说明了什么?(学生讲述,教师总结)
   ——周正、平凡、便宜
   ——爱好独特,眼光独到,也为下文打下伏笔,为主题的表达做铺垫。
   (3)怎样理解清兵卫用1毛钱买下的葫芦最后卖了600元的高价的这一情节的设置?
   ——为大人扼杀孩子的天赋增强了悲剧效果,深化主题。
   (4)清兵卫喜欢的葫芦有怎样的命运?他的心情如何?
   学生找到相关内容,先齐声朗读,再由单个学生品读分析
   ——葫芦被无情的没收,教员的家访导致清兵卫家里的所有葫芦也被父亲无情的砸碎。
   清兵卫的反应:不敢做声,脸无人色,透露出家长专制的可怕,孩子的弱小。
   (5)被没收的葫芦最终结局如何?
   ——被卖高价,而清兵卫,清兵卫的父亲还有教员可能永远不知情,更突显出大人专制的粗暴与愚昧。
   (6)是什么让清兵卫改变了爱好?
   ——家长的蛮横和粗暴干涉,孩子的无能为力,难以反抗,逆来顺受。
   【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到“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生增强探究意识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可以说阅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发现的过程。纵观学生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员和父亲的粗暴干涉这方面,但是高中生毕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有自己的质疑和探索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提出,这一悲剧还应从清兵卫自身去找原因。
   这是一个新亮点,也正是可以用来讨论本文难点的一个契机。教学中,顺着学生的这一问题,师生开始着眼于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来。
   以下为学生的思考分析,教师的相应小结——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客人和父亲的对话,并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征——懦弱,懦弱的背后正是家长专制的体现,含蓄地批评了家长粗暴的恶果。
   ②教员和其父母的形象——粗暴大人的象征,尤其是喜爱武士道的教员,更是暴力的象征,教员的胜利隐含着暴力对美和自由的践踏。
   ③清兵卫的“不怨恨”——清兵卫的弱小无助,逆来顺受。
   (7)最后两段的理解
   ——意味着清兵卫新的爱好即将面临的可悲命运。
   (8)如何理解清兵卫的结局?
   这一问题的设置实际上是对以上解读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深化,学生能够根据清兵卫的结局来表达主题——他的爱好由于受到家人、教员的粗暴干涉而被迫放弃,同时也由于他自己的轻易放弃而失去了发展自己个性爱好的机会,即使他有了新的爱好,但若他的家人不理解,他自己不能改变懦弱的个性,那么他的新爱好仍旧会被扼杀,从而呼吁大人尊重孩子的个性,呼吁社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而对小说的难点的理解仍旧需要教师的点拨,故笔者又引入《呼啸山庄》中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平静叙述——
   “你这胡扯八道的假正经的老东西!”她回答,“你提到魔鬼的名字时,你就不怕给活捉吗?我警告你不要惹我,不然我就要特别请它把你勾去。站住!瞧瞧这儿,约瑟夫,”她接着说,并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大黑书,“我要给你看看我学魔术已经进步了多少,不久我就可以完全精通。那条红牛不是偶然死掉的,而你的风湿病还不能算作天赐的惩罚!”
   “啊,恶毒,恶毒!”老头喘息着,“求主拯救我们脱离邪恶吧!”
   “不,混蛋!你是个上帝抛弃的人——滚开,不然我要狠狠地伤害你啦!我要把你们全用蜡和泥捏成模型;谁先越过我定的界限,我就要——我不说他要倒什么样的霉——可是,瞧着吧!去,我可在瞅着你呢。”
   这个小女巫那双美丽的眼睛里添上一种嘲弄的恶毒神气。约瑟夫真的吓得直抖,赶紧跑出去,一边跑一边祷告,还嚷着“恶毒!”
   ①你认为节选文字中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你阅读过来有什么的感受?
   学生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狂躁,语言激烈毒辣,作为读者也会带上激动的心情,有可怕的感觉。
   ②那么在《清兵卫》一文中,你又读出什么样的情绪?
   经由讨论之后,归结到平静的叙述,此时笔者再让学生翻阅教材第八页的叙述腔调,小结在表达本文主题的时候,作者始终以平静的腔调进行叙述,让读者从清兵卫这个孩子的遭遇上去感受专制粗暴对孩子天性的残酷扼杀,更能彰显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