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期 ID: 136774

[ 程良焱 文选 ]   

在语文积累中实现学生的发展

◇ 程良焱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这是自古以来教育的目标,中外教育概莫能外。苏联上世纪中叶的教育,在这方面是很有成就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在教育让学生获得发展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和经典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在他的著名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中就谈到“发展学生思维”、通过劳动使学生获得“智力发展”、掌握知识与学生的“一般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赞科夫更是竭尽毕生精力研究“教学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的教育家也非常关注教育让学生获得发展的问题,这从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见一斑。全国解放以后的教育方针,基本上以毛泽东的指示为准:教育要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方针表述上有些变化:教育要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都认为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发展”,这只怕是从政治家、教育家到一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哪位专家,也没有哪部专著,对于学生的“发展”从内涵到外延上作过令人信服的阐述。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一般发展,就是不断地去掌握知识”;赞科夫说:“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包括“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由旧的质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状态的上升运动”。他还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赞科夫认为,发展的要点是质变,是新事物的产生;学生的发展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个方面。这些见解,无疑都有道理,甚至很经典。但是,读完这些文字,我们对于“学生发展”的确切含义,仍然没有明确的概念。查《现代汉语词典》,“发展”的解释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这个解释好像包含有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我们平时说到“发展”,一般指进步、提高,也有量和质两个维度。因此,本文讨论学生的语文发展,也在这两个维度上展开,即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知识的增多和能力、情志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又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发展,需要有途经和方式,笔者认为,语文积累就是一个很必要很重要的抓手。
   一、学生点点滴滴的语文积累,就是一步一步的发展,丰厚的积累就是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般认为,学生的语文积累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积累(语言知识和语言材料)、文化积累(文化常识和情志观念)和生活积累(亲历和见闻)。这任何一个方面知识的增加就是有所发展。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说过:写作需要平时的积累,“写一篇东西乃至一部大著作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大部分是平时积累的表现。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候的努力怎样,两项相加,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他还举例子说:“写东西需要谈到某些草木鸟兽的形态和生活,或者某些人物的状貌和习性,是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认识来写呢,还是现买现卖,按临时去观察和认识的来写呢?回答大概是这样:多半依据平时的观察和认识……咱们本来就需要懂得某些草木鸟兽,熟悉某些人物的。而写东西需要谈到那些草木鸟兽那些人物,那日积月累的成绩就正好用上了。”我们平时往往是依据“成品”(作品)来评定某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作品质量高,作者的写作水平就高;作品的质量提高了,就表明作者的写作(创作)水平提高了。而这水平的提高,绝不仅指写作技巧而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活积累”。这是我们对叶先生论断的感受和延伸。可见,积累的丰富与否,决定着写作水平的高下,决定着写作水平是否在提高。阅读积累不也是这样吗?人们常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就是阅读积累帮助了写作。
   我们平常说到“发展”,大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似乎发展是虚泛的,抽象的,难以捉摸、难以考量的。其实,正像任何事物会变化一样,语文发展也是有其量的变化、形的变化的。
   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只能识得1800个常用汉字,而到了四年级则能识得2500个常用汉字,他的语文是不是进步了、发展了?学生在六年级时只能背诵70首古代诗歌,到了九年级可以背诵100首古代诗歌,我们当然也认为他的语文进步了、发展了。还例如,读初中时,还只知道中国的孔子、孟子、李白、杜甫和张衡、祖冲之、徐霞客,知道他们的姓名、生活时代、思想和精神;到了高中,了解了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了解了他们的姓名、国度、思想和成就,我们同样认为,这个同学的文化积累有了扩充,有了发展。这样的认识,既符合“发展”的特征,又利于“积累”的训练和考量。
   关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日积月累,很多老师摸索出了不少的办法。这里特别提出两种方法,供大家借鉴。一是“每课5分钟”,每节语文课开课5分钟,让学生开展积累活动,掌握一个成语(来历、意义、运用等),背诵一首古诗,评介一句名言,等等;二是“每天500字”,这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方法,每天让学生自由写作500字,可以是知识,可以是见闻,可以是阅读摘抄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好做,教师好查。
   二、积累的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具有深厚的积累,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良好的积累习惯,二是正确的积累方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当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顺序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大脑皮层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种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就是习惯。良好的语文积累习惯也是这样形成的。首先,它需要有语文积累的意识,即有语文积累的心理趋向,有愿望,甚至有目的;其次,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动力定型的形成,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同懈怠、放弃抗争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同主观和客观的困难斗争的过程,只能慢慢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形成良好语文积累习惯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不断增强、意志不断坚定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
   语文积累讲究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这里不谈具体的操作方法,只谈谈理解和整合。
   理解和积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积累,理解是积累的前提;积累的过程可以加深理解,抄写、吟诵的过程往往能使学习内容理解得更为通透。积累可以使理解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比如记诵宋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你不能通过想象,理解其中的四个意象和它们的姿态、色彩、神韵,以及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很难牢固地识记;而当你反复吟诵这两句诗,它所展现出的那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景,就会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这是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有体会的。
   整合就是整理组合,就是梳理融汇。要形成有效积累,就不能让积累的东西成为散兵游勇,而要进行分类、同化,使之固定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分类属于类属学习,带有发现学习的性质。学生首先必须运用已经学得的知识,判断新学的知识属于何种类别,然后再予以接纳。例如积累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理解了、背熟了这句名言,也还是不够的,只有把它放在“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积极有为的抱负”的类属中,才有可能融汇。同化则属于接受学习,它需要学生积极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内容联系起来,使二者既分化又融合贯通,以便日后的某个时刻可以再现并运用。还是以范仲淹的名句为例,只有把“先忧后乐”的名言同化到“伟大抱负”一类名言警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陆游“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中,构成派生的(“伟大抱负”)或相关的(三例名言)等关系,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积累。不善于或者不习惯整合,是很多学生积累低效或者误认为积累无用的很重要的原因。

在语文积累中实现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