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文本的主要类型
当前中学语文教材大都集中在以文学类为主的连续文本上,连续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依据其内容及目的可以将连续文本分为描述、叙述、说明、论证、指导、附录材料等不同的形式。非连续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非连续文本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文本阅读主要要求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相比较来讲这种文本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普遍重视。Pisa阅读框架界定了4种文本类型,除了连续和非连续文本,还有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实际都是由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演变而来,这里不作过多的阐述。
两种基本类型划分的原因在于:学生最终是要踏入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写作文体,而在学校的学习中遇到的却是单一的文本类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文本框架的划分对于语文教学有着指导性意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形式,选择适合的材料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二、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套用马斯洛的理论,即它不只是满足缺失需求,更主要的是满足成长需求。 Pisa指出,我们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然而,就中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现状来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上述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语文教材文本形式过于单一
就全国范围许多省市范围来说,中学语文教材文本形式基本上就一种类型,即清一色的文学作品,选课设计太过单调,缺乏想象力。当然以连续文本为主体的课程设计,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是在以教材为主导教学,以及在缺乏非连续文本课程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是不全面的。以上海学生为例: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2009年所做的阅读调查平均成绩为493分,其中上海为556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一。其次为韩国(539分)、芬兰(536分)、中国香港(533分)等。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上海达到5级和6级水平的分别为20.1%和3.6%,在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中都是最高,OECD平均达到5级水平的为7.2%,6级水平仅为1.0%。上海没有达到2级水平的仅为3.7%,是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最低的,OECD各国平均没有达到2级水平的比例高达19.1%。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39分,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比例仅为1.9%,低于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日本、英国等7个国家。达到5级水平的占12.8%,低于新西兰、新加坡、韩国和芬兰。没有达到2级水平的为6.6%,而韩国只有6.1%的学生没有达到2级。上海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在两种文本形式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是最大的,说明上海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分布不均衡。在阅读精熟度水平的最高等级6级中,上海占2.4%,仅低于新加坡(2.6%),5级占17.0%,具有明显优势;5级和6级合计比例为19.4%,是所有6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最高的。在阅读素养分量表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在文本阅读中反映出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
上海教育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从上海的例子可以推测内地中学阅读教学的一般情况,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绝对不容乐观。这种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教材选编过于偏重连续性文本,而忽略了非连续性文本。
2.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足
Pisa的调查还显示,上海学生概括文章的策略、理解和记忆文章策略掌握程度都高于OECD平均值,但自我调控策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检查自己是否理解了阅读的材料)运用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Pisa认为,阅读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建构意义、了解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反思所读内容的过程,因此阅读者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应该得到加强。阅读者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文章中构建意义,能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参与到学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分数作出解释,说明达到某个分数的学生能够做什么,学生的能力和试题的难度被分为相对应的7个精熟度水平。上海总体水平占有优势,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是具备未来知识经济决策所需要的最高端阅读能力的学生比例却不高。
上海学生自我调控策略运用水平低说明中国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尤其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上。这种状况是由封闭的教科书教育,即“应试教育”所造成,是功利教育的产物。在这种教育中,学生“读书”主要是为应试、为拿学历证书,读书的目的完全是功利性的。多数学生整天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读物打转,整天忙着做各式各样繁琐、重复的作业、习题或试卷,根本无暇涉猎课外阅读。他们节假日、星期天里所谓的“课外阅读”究其实质不过是“课内阅读”的变种而已。①学生缺乏自主选择学习是中学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造成目前阅读教学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当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只读教科书、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籍这种封闭的读书倾向,与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教师重讲读、重分析、重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以及强调客观、标准的考试制度等都密切相关。②
三、如何提高中学生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能力
Pisa要评价的不仅是学生能否再现他们学到的东西,而且还在于展望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将学到的东西推及其它,以及能否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环境中进行应用。
中学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他们阅读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这个时期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那么将会影响终身。因此,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面对的是他们一生的问题。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在提高中学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方面可资借鉴。语文教师要设法营造学习氛围,引入多种情境,强调阅读的功能性,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意义的阅读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快乐中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阅读兴趣应是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优先考虑的选择,只有兴趣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Pisa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比较高,其指数比OECD平均值高出0.57个标准差。表示“阅读是我最喜欢的一项爱好”的占70%,比OECD平均值高37个百分点。最喜欢阅读的1/4学生阅读平均成绩为590分,比最不喜欢阅读的1/4学生高75分。Pisa的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非连续文本有时是枯燥的图表、符号、标签等,在教学中如何使得这种阅读具有趣味性,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一个高要求。事实证明,兴趣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提高学习水平。例如,上海92%的学生每天进行趣味性阅读,OECD平均值为63%。每天进行不到半小时趣味性阅读的学生,平均成绩为560分,比从不进行趣味性阅读的学生高63分。香港的调查也表明:在阅读投入感的三项指标中(兴趣、多元阅读、网上阅读),阅读兴趣及投入感与阅读成绩的关系最为正面和密切(见表一、表二)。③所以语文教学最好每天都要花上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趣味性阅读,但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超过30分钟。调查显示阅读时间增加过多,对成绩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为学生提供充足及适切的资源 (有益书刊或网上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涉猎及精心策划,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发掘有用的材料来开发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