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5期 ID: 136211

[ 戴继华 文选 ]   

简约,让预设更精致

◇ 戴继华

  简约语文课堂要求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约驭博。希望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捷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终点:它的特征有六个,即目标简明、内容简要、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单、用语简洁。语文课堂简约化的根本抓手是内容简约。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题为《百合花开》的语文课,感触颇多。这堂课起承转合自然有致,互动和谐、舒展自如,总体来看。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但课堂中的几个片段让人深思。
  
  片段一
  
  师:听完了阅读,同学们陶醉在百合花的美丽之中了。刚才布置了任务,同学们有没有画出百合花开的句子呢?
  生:我找到了第9节和第10节:“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师:野草与蜂蝶为什么不敢嘲笑它了呢?
  生:……
  师:现在是初步认识百合花,到底为什么。我们过一会儿再讨论。有没有其他写百合花开的句子呢?
  
  片段二
  
  (教师以学生在黑板上写的百合花的内在美为顺序。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生:坚强,可以从第3节看出来:“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学生读完后改变了主意。将“坚强”改为“意志坚定”,因为句中有“纯洁的念头”这个短语。)
  师:纯洁一般用在什么方面?
  生:心灵!
  师:这里指念头、信念。能体现百合花信念的还有什么句子?
  生:第8节中“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学生朗读的声音低,也较平淡,教师要求重读,第2次朗读有明显进步。)
  师:声音大、再加上情感就更好了,不管别人是否接受,都要自信地大声地朗读出来。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出第8节内容,与书上有所不同的是,教师将文中的句子进行了分行排列,使排比的修辞手法更明显,具有诗歌的特点。并对这段如何读作了一些指导。)
  
  片段三
  
  师:百合花还是一种幸福的花,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第15节,“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听了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单株百合花,一幅是漫山遍野的百合花。)
  师:同学们喜欢哪一幅?
  生:第2幅,漫山遍野的百合花,因为绿色的山坡和白色的百合花显得很和谐。
  生:也是第2幅,花开在一起很热闹、很快乐。
  生:第2幅。显得生命力旺盛。
  师:“旺盛”?能否换一个词?
  生:传承。
  
  片段四
  
  师: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是林清玄写的,想看看林清玄长什么样吗?
  (展示林清玄照片,同时介绍他的作品、散文的特点,并指出他曾经受过打击,有过百合花一样的经历等等。)
  听完了整堂课我们可以感觉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试图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感悟百合花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坚强、乐观、向上的情感。从这点出发。再结合上述四个片段所展现的课堂教学环节,我个人感到“野草与蜂蝶为什么不敢嘲笑它了”这一问题的提出、第8节朗读方法的指点、单株百合花图与漫山遍野百合花图的赏析、关于林清玄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等教学步骤,与整堂课的目标取向结合得不是很紧密,使课堂环节不够简约,弱化了课堂的精致美。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简约课堂要求教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约驭博,主张以简单的外在形式承载丰富、深刻的课堂内涵。简约课堂的宗旨就是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快乐一些,希望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捷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成,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终点。简约课堂的特征,可用“六简”来概括,即“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洁。”
  以简约的视角来观照上面所说的四个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其间有一些令人遗憾之处。
  片段一中,当学生读完第9、第10节后。老师立刻追问“野草与蜂蝶为什么不敢嘲笑它了呢”,学生随即一愣,没有人能回答。从师生对话的情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判断。这个问题不是学生的生成。而是教师的预设或灵机一动的产物。老师的这一发问至少产生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打断了学生寻找“百合花开”句子的思维,教学流程显得滞塞;其次,学生措手不及。可能会产生轻微的心理挫伤感:再次,问题提出了必须要解决,虽然在课堂的最后也作了解答,但这样势必挤占其他教学活动的时间。
  片段二中的“朗读指导”,还可以设计得更简要、别致些。老师要求学生找的是表示百合花信念坚定的句子,学生读出来了,声音偏低。学生朗读声音偏低固然是个问题,但不是这里的主要问题,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重读哪些字能表现出百合花信念的坚定。老师在关键点上做个点拨就行了,其他可以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计,这样,课堂结构自然显得更紧凑些。
  在片段三中,老师让学生对两幅图进行鉴赏,笔者以为这个环节也可去掉。因为培养学生对图片的鉴赏能力,不是这堂课的目标指向。在写作学上有一句话:“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概不要”,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凡是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环节也一概不要。这个片段其实可以用两个连环式问题进行简约化处理。百合花为什么是幸福的花?因为“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第一株百合花的教导是:“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个教导有什么言外之意?即百合花的精神已经得到传承。
  片段四主要展示了林清玄的照片,介绍了他的作品和他散文的美学特点,并指出他曾经受过打击。有过百合花一样的经历等等。这个环节属于课文的背景介绍,有新意,因为老师并不是在课堂的开始环节中实施的。事实上,课文背景是否呈现、在什么时候呈现,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先生说:“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从事实层面(教什么)和技术层面(如何教)作出思考,更要从价值层面(为什么)进行追问。”背景呈现作为文本解读的重要依托,理应有价值思想的叩问,有没有价值是背景需不需要呈现的最重要的依据,而且这个价值必须指向教学目标。审视这个环节的背景介绍,其价值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知识性价值,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的特点:另一个是情感性价值,让学生明白成功的背后必须有艰辛的付出,百合花其实是作家心路历程的代言人。这两个价值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得不是很紧密,所以可以考虑删掉。
  那么,如何实现“简约”呢?
  许多优秀教师围绕简约课堂的六个特征作了精细的探索,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板块设计理念,就是这种探索的优秀成果。余老师的探索从课堂结构人手,其实,语文课堂简约化的最根本抓手是“教学内容简约”,因为内容产生了目标,而且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用语等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
  那么,怎样做到“教学内容简约”呢?记住薛法根老师的“三不”经验很有用,那就是:学生懂的不讲;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读懂的不讲;你点拨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
  内容确定好了,第二个抓手是学会抓“课眼”。什么是“课眼”?笔者认为,“课眼”就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所抓到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也有人称之为教学设计的“基点”。
  那么,《百合花开》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基点”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其实就是老师导入新课时,和学生一起朗读的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这首诗既是导入的媒介。也是课堂结构设计的支点。《成功的花》有两层含义:一是花成功了,二是花成功的背后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这篇课文中的百合花也是“成功的花”,百合花的成功表现在哪儿?开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将百合花开的句子找出来。构成课堂第一大板块。百合花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它坚强、信念坚定、执着等等,你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这样也很自然地构成课堂的第二大板块:感悟百合花。至于第三板块,则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延伸设计。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像“弹簧”,能伸能缩,一篇课文讲一节课也行,两节课也行,三节课、四节课还是有话可说。魏老师的学生像他们的老师一样,说话风趣,但在幽默中却说出了我们语文课长期存在的不够简约的弊病。简约是一种境界,语文课要守住简约,简约让预设更精致。

简约,让预设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