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5期 ID: 136243

[ 张旺生 文选 ]   

例谈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世界”

◇ 张旺生

  解读叙事性文学作品时,人们往往只关注主要人物形象身上所蕴含的意旨,而对次要人物尤其是作者三笔两笔点染的闲笔人物多有忽视。珠不知。在这些人物尤其是对他们的一些细节性描写上,寄寓着作者深刻而幽微的意旨。在一些以批判揭露为主调的作品中。作家常常引入涉世未深的儿童,作为成人世界的参照系,寄寓作者对理想未来的渴望与期盼,充满着深沉的现实关怀。这意蕴,是处于对立面的主人公所无法传达的。笔者以中学教材中的几篇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故乡》通过闰土、杨二嫂等畸形变态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故乡变化的深刻社会根源,但文中有一组光明形象——水生与宏儿,他们亲密无间,无拘无束,一如当年少年闰土与迅哥儿。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此处描写,看似作者信手拈来,实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人际关系的深情渴盼,希望未来的人们能够意气相投,消除隔膜,消除等级观念,既不像“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像“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像“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无奈。对于文中“我”——若瑟夫,人们往往将其视为单纯的线索性人物,只起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殊不知,在这个人物身上,亦寄寓着作者深远的意旨。开端发展部分。对于菲利普夫妇如何盼望于勒望眼欲穿、夸赞于勒不遗余力,“我”只是冷眼旁观,但高潮部分,在目睹了父母六亲不认、无义寡情后,“我”终于由一个旁观者站到了前台,看着叔叔的手、脸。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我”对处于贫困潦倒境遇的叔叔的深切同情,对无义寡情的父母感到困惑和不满。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父母行为的绝妙讽刺。尤其是此时“我”是默念而非叫出来,作者用词可谓精当至极,因为默念充分表现了“我”当时既同情叔叔又不敢、不便相认的矛盾心情。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身处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文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作者渴望人们在未来的社会不再冷漠、自私、势利、唯利是图,重新找回亲情。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中,皇帝、大臣、骗子无不贪婪、虚伪、自私、愚蠢。老百姓在高压下,亦明哲保身。但最终是一个孩子道破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作者设计的这个细节可谓匠心独具,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孩子的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真又肯定,真实地道出了广大老百姓的意见。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在此故事原型西班牙民间故事中,是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把它改造成一个孩子说出,除收故事的诙谐生动之效外,命意亦显然:永葆孩子的天真纯朴,以拯救这个浊气成风的世界。更增强了故事的教育意义,更具典型性。
  以上诸作品均为批判揭露性的,大师们用他们的如椽巨笔,对所处的现实进行了深刻而无情的揭露,但他们不是悲观主义者,在揭露伤疤之时,又着意进行疗救,并不悲观。因此,特意点染这么些看似闲笔的人物。用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表达他们对理想未来的渴望、追求,尽管现实仍很残酷,理想仍很渺茫,声音仍很微弱,但这正是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笔法。
  仔细探究还会发现,这些作品虽展现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但其有共同点。文中共同展现了两种世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成人世界中。展现的是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虚伪、贪婪、势利、庸俗、唯利是图……儿童世界展现的是人性的美好一面:天真、纯朴、无私、关爱、善良、乐观、激情……这启示人们思考:为什么儿童天性纯洁,当他们经历了社会的磨炼、世风的洗礼后,却变得庸俗不堪?为什么不能永葆儿童的天性?这其实是提出了一个不只是文学、更是社会学的问题,引导人们思考人性变异的根源。
  另外,对比文中两个世界:成人世界,是作者着力批判的世界,却占绝对统治地位。作者亦着力写之;儿童世界,是作者极力讴歌的世界,却处于极端劣势地位,作者亦惜墨如金写之,在这么一场并不势均力敌、对比悬殊的对决中,作者命意亦显然,用儿童的纯朴天真。战胜成人的庸俗虚伪,使他们成人后能健康成长,使社会更加和谐,尽管势单力薄,几近绝望,但大师们亦充满信心,这实际上暗寓这么一层意思:理想战胜残酷现实,虽非不能,但任重而道远。

例谈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