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然而当前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始终以此现状延续下去,那我们学生的书面表达。甚至是口头表达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在结合自身实践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实践性作文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简称全日制新课标)中写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它强调了实践对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处于思维转型期的中学生。需要结合实践、利用实践、总结升华实践经验,化抽象为具象,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新,将生活的积累转化为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性作文教学上下一番功夫。
一、什么是实践性作文教学
“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因此在实践性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观察什么,体会什么,总结什么。怎样运用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素材。为自己的作文服务。比如带学生出去春游之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自然风光。然后根据观察体验进行作文,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更为广阔的情感素材,再将这些素材由“物——意——文”(感知——构思——表达)的动态过程来提炼总结,最后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进行连接,行之成文。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从事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且还可以从实践中总结新的素材,再通过加工。最后成为新的写作素材。这个过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促进作用的过程。
二、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实践性作文教学
实践性作文教学要求通过实践性参与、观察、联想、创新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方法习惯的培养。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作文习惯的初期。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因此,具体、形象、直观的观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转型。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了这样的准备,我们再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下实践性作文教学。
1.亲身体验,因情生文
“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资源指课本资源和课外资源。课本资源使用已久,而课外资源却仍然需要挖掘。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地结合课外资源开展各类活动来辅助作文教学。
实践性作文教学就是通过实践体验来进行写作。有了体验才会有积累的素材。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积累方式有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的是主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总结积累所形成的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经验。它是亲身实践参与其中。所以情感体验比较深刻。间接经验指的是主体通过非实践性活动总结积累所形成的可以选择性为自己所用的经验。而我们的记叙文、抒情性散文的写作更多应该选择直接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写作。并通过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加工过程来实现。在入学初,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观察父亲或母亲的手。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视角、家庭生活背景、写作积累等方面出发写出了不少佳作。一个学生写道:“那双厚大有力而又积满老茧的手如同隆冬的枯树皮,指甲缝里还嵌进了泥土……。”观察细致,且抓住父亲的职业特点,在描写中展现了父亲的艰辛。还有一个学生写道:“母亲没有同龄女性修长的指甲,因为她要用手指来敲打键盘,时间长了,指甲敲平了,手指尖敲厚了……。”简短的描写,我们从侧面也感知到她母亲的职业。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达到了新课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也只有通过类似的实践性观察,才能让学生从以前的套路化认识、间接转换式认知中走出来。在和父母的情感观察交往中让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熏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类似的实践性情感体验还有很多。如让学生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做家务,留意身边的弱势人群并对他们进行观察刻画。在实践性情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创设性地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应当避免模式化。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有了实践体验观察和写作的兴趣后。会更加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效地引导、合理的组织,同时应不断地创设新的实践性体验模式和训练内容,如结合视听等多媒体情境,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样学生才有自由表达的可能。
2.实验观察,抽象思维
实验是指将事物置于控制的或特定的条件下加以观测。而作文教学中一般通过语文实验操作达到具体形象的观察体验的目的。“所谓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研究,然后作出评估的心理诊断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的目的就是将具体的思维加工成抽象的思维。全日制新课标中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强调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注重结合实践,特别是学科与学科之间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转向抽象思维。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性作文教学中的实验观察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任何科目开始的教学法应尽可能有一个引起学生思维的经验情境。而引起学生思维的经验情境是要学生做一些事情,也就是要‘做中学’。”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实验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呢?我做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探索。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为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实验的教具有:杯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