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5期 ID: 136222

  

孤独远行 卓尔不群

◇ 龙 健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直让我感到困惑:老人明明知道深海无比凶险,可他为什么要走那么远?老人明明知道孤身一人势单力薄。可他为什么要咬牙坚持?老人明明知道对手无比强大难以战胜,可他为什么不放弃?
  其实,这都是一些多么肤浅的问题呀!人生明明知道结果,可我们为什么要奋斗?人生明明充满苦难,可我们为什么要行动?人生明明危机四伏。可我们为什么要抗争?这不是同一个道理吗?表面上,《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位老人捕获大马林鱼并与鲨鱼搏斗的故事,但事实上,它反映的却是人生的大道理。在人生的漫长征途中,我们除了勇气和智慧,还有什么呢?我们不具备像狮子一样强大的力量。不具备像鲨鱼一样庞大的身躯。不具备像羚羊一样迅捷的速度,我们唯有挑战自己的极限。挑战险恶的环境。在我看来。海明威是挑战的勇士,是不屈的精英。在他的创作长期处于枯竭状态的时候,他仍没有放弃,他一直选择果敢的行动。难怪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海明威对美国人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甚至赞誉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我们不能不深思:海明威为什么会在晚年创作这么一篇小说呢?他为什么要塑造桑迪亚哥这么一位老渔夫的形象?为什么要叙写他84天都没有捕到鱼可仍然坚持出海的经历?是不是作家自己的生活受到了什么打击?是不是他自己有什么不如意?联系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海明威正是要借渔夫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对挫折的反击、对极限的超越!他从1945年起就长期隐居在古巴哈瓦那郊区,恢复了自己青年时期的冒险生活,经常到深海去捕大鱼。到非洲去猎猛兽。在旅游时,接连两次飞机失事。他虽死里逃生,但二战时本已伤痕累累的身体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创伤。而这期间,他的创作一直处于衰竭状态,直到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问世,才为他挽回了声誉,并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老人与海》是他在长期岑寂之后的总爆发,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正如海明威在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中所说的:“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一个在稠入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会有幸获得成功。”海明威以自己的实绩,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人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你就是打不败他”这一至理名言。
  
  一、渔夫的使命是人生的角色使然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把自己想象为一位老渔夫,置身于茫茫大海上,孤帆独影,向深海进发。他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就好像一位商人,连续三个月都没有进项了;就好像一个工厂,整整一年都没有生产出任何产品:就好像一位作家。连续10年都没有创作出任何作品,这不是很令人揪心的一件事吗?但老渔夫没有气馁,没有彷徨。没有懈怠,没有消沉,他勇敢地向命运发起挑战,通过两天两夜的搏斗。勇敢地捕获了一条比他的船身还长两倍的大马林鱼。尽管大马林鱼最后被鲨鱼们吞噬,但老人一直在反抗。一直在奋斗,从未停止过向一切困难宣战的行动。
  一个人自从来到这世界上,就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生活的大舞台上表演好自己这份角色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必须勇敢前行,经受住千锤百炼,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无愧于“人”这一光荣称号。老人要想扮演好渔夫这个角色,他就必须不停歇地出海捕鱼,否则也难以生存下去。难以在这个险恶的社会中立足。尽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从某种宗教的观念来看,捕杀大鱼,或许是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或许是某种罪孽,老渔夫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我猜想一定是罪过,虽然我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我自己。也为了养活许多人。……你生来是个打鱼的。正如鱼生来是条鱼。”
  
  二、渔夫的孤独为智者精英所共有
  
  在浩渺无边的大海上。我们看到了一叶孤舟,扬起风帆。顺风疾驶,这看起来是多么富于诗意,但如果换成是你一个人。可能就没那么美妙了。人往往热爱群居。热爱繁华,爱与朋友结伴同行,爱与知己一起共度难关。而老人则不然。他独自一人远航,没有亲人相随,也没有朋友相助,他孤军奋战,寂寞无边,顽强地与鲨鱼、急流、海浪、黑暗、孤寂搏斗。他似乎一点儿也不害怕,从不自怨自艾,从不怨天尤人。他只是强调自己“老了”“走得太远了”,这是何意呢?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明白作者的用意。一个人,不是生来就孤独的。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才气的积累、志向的高远、智慧的超拔。他必然会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智者。一个超出众人的精英。而这样的人必然是孤独的、失意的、痛苦的、不凡的。鲁迅这位中华的“民族精英”不也是一位孤独者吗?他为什么写《彷徨》。还不是因为前途漫漫、希望渺渺,而举目四望,又一片寂寥。同行者几乎没有,更无人给他指路吗?海明威这位孤独的思想家和探索者。因为走得太远太远,遇到的风浪会更大,遇到的鲨鱼会更猛,遇到的失败或许会更让人叹惋吧!但他因此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吗?他不仅没有妥协。反而总是向不公平的命运发起一场又一场庄严的挑战!
  
  三、渔夫的坚韧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有人认为海明威的作品总是笼罩着浓厚的悲剧氛围,有强烈的悲观情绪。我觉得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妥。一个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在一步步走向衰老和死亡。万物有荣就有枯,有盛必有衰,有生便有死,有兴就有亡。但老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希望,只要有信念,只要有目标。入就永远不会被征服。
  尽管老人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可他始终没有停止过战斗。明明,只要他放弃了那条大马林鱼,他就可以与鲨鱼相安无事。可他从来没有抛弃他的猎物:明明,只要他将剩下的马林鱼肉放进船身,他可能就万事大吉,可他从来没有心存侥幸;明明,只要他任鲨鱼啃食那剩下的猎物。他就可以不那么辛苦与劳顿,但他始终没有轻言放弃!他一直在死守。一直在坚持,一直在抗击,一直在拼搏!难道他没有智慧。不能预知结果吗?可小说中明明写到,老人早就已预测到可能发生的一切,可他仍跃跃欲试。渴望投入到一轮轮火热的战斗中。似乎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其实。只有我们理解了老人。才会理解作家海明威。为什么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投笔从戎。怀着一颗正义勇敢的心奔赴前线,英勇杀敌,虽多次负伤,却从未停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又活跃在反法西新的战场上,不仅是一名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更是一位英勇的反法西斯战士。他甚至非常关心我们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于1941年在重庆秘密会见了周恩来。1944年他在欧洲采访时。竟然不顾战地记者不能参与战斗的规定。亲自投入到解放巴黎的战斗。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一部歌颂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如此酷爱正义的斗争,如此关注世界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他自己甘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他完全可以不参加这些战斗。完全可以过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也不会身负重伤。终身被疾病所困扰,可是他从来也没有选择过这种平静安宁的生活,他选择了和一切邪恶势力战斗到底,即便伤痕累累,即便粉身碎骨,他也义无反顾。
  读完《老人与海》,我陷入沉思。老人不正是海明威一生战斗生涯的写照吗?尽管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他是一个懦夫。活就活得精彩,死也死得刚烈,这正是海明威“硬汉”性格的充分体现。他的肉体尽管已经消亡,但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时隔多年,我们依然能通过他的作品,聆听到他正义的呼声,目睹到他坚毅的双眸,触摸到他坚韧的灵魂。在迷茫的大海上,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染白了双鬓的他又扬帆启航了。前方,有狂暴的风雨。也有绚丽的彩霞;有凶猛的海浪,也有宁静的港湾;有孤寂的长夜,也有璀璨的黎明。这一切都吸引着他、召唤着他,他似乎忘记了疲惫,忘记了凶险。忘记了个人的安危,忘记了亲人的惦念。乘风破浪。越行越远!

孤独远行 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