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典诗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朴素美感,汲取诗歌中蕴含的各种营养,对学生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对诗歌进行诵读、揣摩、析导是培养学生古典诗词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径。
青少年正值人生的花季,生活的画卷甫始铺展,他们正处于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让他们接触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汲取诗歌中多方面的营养,对他们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在中小学加强古典诗词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明智之举。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文学作品教学中共性的东西,又要注意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教学个性。同时,要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去施教。这样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心得体会。
诵有尽而韵无穷——音
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心理学上认为,诵读是出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念诵的时候大脑积极的思考,做到边读边看边思,口而诵,心而惟。要求读得字字响亮,句句分明,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必像朗读那样流畅。要突出思维,强化记忆。诵读时学生对诗歌语言有了最直接的感知。这个品味、涵泳、念诵语言的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诵读是诗歌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和作者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诵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方式,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语感的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观照的同时了解本质。而语感所具有的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特征都可以在诵读中体现出来。优秀的诵读,比单纯的讲课分析效果更明显。
汉语比其他民族语言更富有音乐感,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声调。不同声调的字放在一起,根据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思想,巧妙地交错排列组合,形成非常美妙的乐音,不需唱出来,读一读就很动人,从而引起人们对美的思索与追求。“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实际上是讲音值的高低抑扬,这种音乐性最适合于诗。因而,诗歌最能够在诵读中再现汉语所具有的音韵美感。
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义表达的形态。诵读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要让学生在明朗轻快的节奏当中,感受诗词的韵味,体味诗境的美感。
诵读诗歌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有感情地诵读,通过这种诵读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通过这种形式,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烘托渲染,使诗词中的人物情景、画面、声响跃然纸上,使学生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其次,诵读要注意感情基调。注意停顿,突出重音,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变化。第三,在诵读中要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联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诵读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要做到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诵读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时,要把“身先死”和“泪满襟”念得深沉而有语噎之感,以更好地传达诗人英雄气短的感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诵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以体现陶渊明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时要像戏剧演员念台词那样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以意逆志,移情动容,激昂时还它个激昂,委婉时还它个委婉。“三分文章七分读”。不读是不能够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的。《朱自清论语文教育》中说:“吟诵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因此,声情并茂地诵读不仅会使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美感的领悟能力。
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也可采用学生个人朗读的方法,读出诗词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内含的美。另外,选择一些诵读的磁带给学生作为范读的榜样,让学生对照琢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去。
摹有尽而形无穷——画
诗词教学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诗歌所具有的形象性特点。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人的形象思维,在阅读诗词的过程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张扬。从而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巨大的审美愉悦快感。
诗歌的语言是具象的。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是具象的。汉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非常的形象,它不是逻辑的产物,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由“六书”的造字法我们可以推知。看到一个汉字就马上会引起大脑的反应,甚至在大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信息就已经处理好了。诗歌特别讲究形象,汉语本来就是形象的语言。因此,揣摩诗歌形象最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
苏轼曾经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不仅体现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中,它也是古代诗词的一个突出特征,许多诗人本身就是丹青高手,他们的诗歌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兴趣。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风景画或者山水画,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诗歌要求学生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象,这种形象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阅读者内心的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诗歌的教学中,正是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