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国内外许多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化学者对汉字的特点与优势、不朽功勋和美好前景,有过多种精辟论定和由衷赞美。例如:汉字是中华民族想象力的产物,是最富于联想的智慧文字,是世上独有的“双脑”文字,是最优美的艺术文字,是集表意、表形、表音于一体的文字。是最具神奇组合搭配能力即构词能力的最节省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从远古一直使用至今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核心载体和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基本代码。是一套植根于源远流长与深厚宽广民族特性基础上的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独特思想与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符号,正以魅力无穷的姿态走向世界,21世纪将是其发挥巨大威力的时代。但与我们为拥有汉字而自豪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现在国人的汉字认读与书写、理解与应用能力很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汉字教学的质量不高,而深层根源又在于几乎“西化”了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汉字及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强调尊重汉字及其教学的固有特点和规律,借重我国第一部经典字书、科学的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提出的“六书”理论、创立的汉字部首、词本义解释等宝贵资源,重新审视汉字教学,提高汉字教学质量。
一、“六书”理论与汉字教学
许慎《说文》里的“六书”理论是汉字研究的极为重要的学说,是对纷繁复杂汉字的造字法的规律性认识。“六书”概念并非许慎首创,它最初出现于《周礼》,汉代班固的《汉书》、郑玄的《周礼注》也有过解释,但许慎的解释最明确、最妥帖,并为后世普遍接受。《说文,叙》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并分别下定义、举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偽,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说文》的主体部分则运用“六书”理论具体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结构,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验证并正式确立。尽管“六书”理论也有欠完善之处,但毕竟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的构造方法和结构规律。
“六书”理论被历代汉字研究者奉为圭臬,视为汉字研究的准绳。以“六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我国古代以把握汉字结构为核心的认读与书写、理解与应用的汉字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把“六书”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进程上,一般是先教独体字再教合体字,先教简单的字再教繁难的字,识字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教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正如清代语文教育家王筠《教童子法》所说:“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古代汉字教学的实践经验已反复证明,这样教学生学习汉字卓有成效,因为它符合汉字及其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当代著名文字学家王宁说:“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根本特点是据义绘形。”现代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仍然非常明显,如“岩”为山石、“尘”为小土、“楞”为四方木、“涉”为步行过河等,而且90%以上的现代汉字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形声字。揭示汉字构形和表义规律的“六书”理论仍然适用于分析与阐释现代汉字。以“六书”理论为指导。依据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教汉字。才抓住了汉字教学的根本。例如:教“燕”字,笔画较多、形体复杂,但学生只要知道了它是象形字,很快就能理解并记住其字形和写法,如果老师出示其篆文,活脱脱一只燕子的形状:“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学生不仅不会觉得这个字难学,而且会感觉非常有趣。对于《说文》所阐述的汉字“六书”理论,决不能被轻视或弃置,而应该合理运用,这样有利于提高汉字教学质量。
二、创立部首与汉字教学
由于“六书”理论的确立,许慎对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有了科学的认识。才可能建立部首的概念,进而以部首为纲对汉字进行分类。创立部首排检法。他通过对小篆形体结构的分析与归纳,以540部首统领9353个汉字,将汉字纳入一个秩序井然的系统。用部首法类聚汉字和以部首为编排体例,是许慎汉字研究的又一非凡创举,对后世字书词典编写和汉字研究的影响极大。例如:晋代吕忱的《字林》、梁代顾野王的《玉篇》、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清代张玉书等人的《康熙字典》等都沿袭了这一体例。即使是今入编字典词典也常常使用部首编排法或附部首检字索引,前者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规范汉语词典》等,后者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不同之处仅在于《说文》的部首分部遵循的是造字法原则,分为540个部首:而现在字典词典的部首分部往往依据的是检字方便原则,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就分成189个部首,但用作检字部首的不一定都是形符。
从汉字及其教学的深层本质上来说,《说文》遵循造字法原则对汉字进行分部的做法比依据检字方便原则分部的做法要好,因为它直接体现了汉字发生学意蕴。在汉字教学中,依据《说文》对部首的解释与分部,通过重在表义的偏旁部首的教学,学生更容易准确把握词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汉字。例如:教从“纟”的字,依照《说文·糸部》所说:“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古文糸。”段玉裁注:“丝者,蚕所吐也……细丝曰糸。”作形符的“糸”大部分在左写作“纟”,少数在下写作“糸”,表示的意义主要是与织物、绳索等有关的名词、动词、表示色彩和状态的词,例如:织、纠、结、红、绿、缀、绊、绳、缰、绕、绸、缩、纯、系、紊、萦、紧、紫、絮、辔等。又如:以“宀”为部首的字,大多反映了古代建筑的基本形态、人与建筑的关系,例如:家、安、室、宿、宴、牢、寇、宾、宅、宇、宫、客、寂、富、寒、寨、塞等。再如:从“王”(音yù)的字多与玉器有关,从“贝”的字多与钱财有关,从“阜”之字多与山陵、建筑物有关,从“邑”的字多与城市、地名、国名有关。如果说影响很大的“集中识字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汉字教学方法,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汉字“类聚教学”思想,而其理论源头正是许慎首创的汉字部首学说,符合历史的实践依据则是按照部首分类、优质高效教学汉字的传统经验。
三、词义、语言文化资料与汉字教学
《说文》是旨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本义的字书,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代汉语中,大多数字就是一个词。《说文》也就保存了九千多个词的本义。在解释字义时,不仅大量引用了《老子》、《墨子》、《楚辞》等先秦典籍中的材料,而且博采通人,引用了董仲舒、刘向、刘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