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1月26日
地点:江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的。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很流畅。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评点]开门见山,直入课堂教学情境,没有刻意的铺垫和复杂的导入。
师:我们看屏幕,把这则资料看一下。
屏显1: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学生读)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继续读。
屏显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学生读)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削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湖北黄冈。他的号“东坡居士”就是在黄冈种田时给自己取的,因为那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很雅的号。继续读。
屏显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学生读)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我们今天要学的短短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屏显4: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学生读)
师: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送一册书里。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老师板书:神品)。这么容易懂的文章神在哪里?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评点]助读资料的穿插作为一种手法,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在开课的这一环节中,助读资料包括了从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写作背景到课文的艺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蓄足了势。从后面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
师:这节课有三个活动: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
屏显5:
教学创意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师: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刚才大家一起读了,很流畅,但是味道没有读出来。我们来看什么是“有味”。
屏显6:
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酌情愫
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三个地方你们听一听,看哪些字是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师深情范读)
师:哪几个字?
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好,一起试一下。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对三个字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读出了一点味道了。继续来。第二个要求是——
生: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宁静呢?是因为“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样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第三读。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2:第一行的“欣然起行”,这时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
生3:我选“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他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觉得……
生3: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品得很细腻。谢谢你。
生4: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作者那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兴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5: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得很含蓄,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这个地方能不能读得快乐一点呢?
生5:“如吾两人者耳”要读得快一点。因为它是整个连在一起的。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
师: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没有这个“亦”和有这个“亦”大不一样,如果怀民没有睡觉,他可以说“怀民未寝”,但是“怀民亦未寝”:他和我一样啊,都没有睡觉。“盖竹柏影也”,也有点淡淡的惊叹的味道。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师:好!最后再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盖——竹柏影也。”(示范)“但”字要稍微地延长一下。
(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
[评点]老师在这一环节将朗读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指导融为了一体。角度之美,层次之美,示范之美,特别是第三读的节奏变化之美,让人玩味不尽。
师: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