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5期 ID: 136208

[ 殷长青 文选 ]   

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

◇ 殷长青

  语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涵泳课文。因为语文课不但是认识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情感活动。选人教材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去认真感悟、揣摩、品味,让学生“钻进去”,“融入”课文,就能使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也符合“教书育人”这一职业要求。语文教学不只是授受语文知识,也不只是培养和历练语文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对此,新课改已经有明确的要求。毫无疑问,当今的语文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涵泳课文,才能切实落实新课改精神,才能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感受文中境
  
  “境”即意境,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是情景交融体。感受文中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中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妙和思想底蕴。例如传统名篇《荷塘月色》描绘了一幅幅如烟似梦、美丽飘缈的画面。那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使人如痴如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久久涵泳,借助想象与联想,感受文中所描摹景物的素雅、朦胧、静美的特点。品味作品中抑郁苦闷的情绪,从而进人那种淡淡的哀愁夹杂着淡淡的喜悦的特有意境中,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灵。教材中许多课文有美好的意境。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中的《后赤壁赋》,写景语言堪称经典,不假辞藻,自然工致,可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将骈赋的骈俪与散文的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情画意,音韵铿锵,妙处难以言说,唯有引导学生沉潜课文,细细品味,才能得其三昧。这样的课文,条分缕析,那真是大煞风景。
  
  二、重视感受文中情
  
  许多课文蕴含着浓浓的情感:传统名篇《背影》中的舐犊深情让人不能不落泪;《雨中登泰山》一文中寄寓的热爱祖国河山和悠久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会深深地感染读者;《祝福》《药》中的病态社会、病态的人们总是把读者的心紧紧揪住,让我们对病态的人们油然升起同情之心。这些课文自然而然地承担了教化良心、培养情操的任务。而文中这些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情感,、不是靠简单说教、强力灌输就能进入学生的心灵的,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记得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媒体涌现了许多催人泪下的诗歌。笔者曾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发给学生,结合诗歌单元的教学,举行诗歌朗诵会。记得有个学生朗诵《妈妈,你不要哭》时。泪水无声流下,当朗诵到“妈妈,你不要哭,我没有事,快乐地到了天堂,去天堂的路很平坦用/那里鸟语花香……”时,再也抑制不住情感,嚎啕大哭。全班同学大恸,抽泣声久久不息。笔者今天在写这些文字时,也还是止不住泪水盈眶。这样感情真挚的诗作,是净化学生心灵、清除冷漠的最佳养料。笔者认为。教授这样的文章,尽量不要去分析讲解,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朗读感悟,自然会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一言以蔽之,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情。应从能拨动学生情感的诱导因素入手,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喜怒、哀乐、爱憎,让文中情感染学生,滋补灵魂,感化生命!
  
  三、重视感受文中理
  
  文章要“载道”,教师要“传道”,学生要“悟道”。学习《有的人》,就要引导学生明白“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们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的道理,从小培养学生公仆意识、平民意识;学习巴金的《愿化泥土》就要懂得“把自己比成泥土,让千万人把你踩成一条路……我只要有一滴水,我就尽情歌唱,唱得天地间只有阳光、花朵与诗歌”,进而把握人生的真谛:贴近大地的生命最崇高。教材中这类说理性强的品读生命、陶冶格调、守望精神的文章,不但要重视对其说理方式的学习模仿与创新。还要大力引导学生对文中蕴含的道理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知书识“理”的人。语文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的关怀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但笔者还认为,此类文章的教学,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有适度的拓展和适度的课外延伸。如教授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汉家寨》,就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在高速发展、飞快旋转的今天,我们的坚守尤为重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性,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如果学生能从生命的深处认识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那他就会“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此。就是成功的课堂,成功的语文课!
  
  四、重视感受文中法
  
  “法”即法则,方法,指文章形式方面的东西。小到炼字造句,大到布局谋篇。感受文中法就是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美妙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发人深思的道理是如何通过字词句篇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完美的形式的。文中法最为抽象,学生不易把握,加上语文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结合生活、结合体验来揣摩、感悟、想象。比如涵泳杜甫的《月夜》,作者写妻子的浓情,就是写自己的蜜意!这种“对面写来”的手法的妙处也是值得好好感悟的,不直说自己思念之深,而通过摹写想象中的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更觉婉约含蓄,耐人寻味。类似的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文中法多的是,在此不再列举。笔者强调一点,感悟文中法的最得当的做法就是写作实践。高中生模拟课文手法来写作,完全值得肯定。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如此,才能使文中的境、情、理、法在学生心中彻底内化,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