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高中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是语文教师时时思考的两个问题。爱学与会学是互为作用的,而前者尤为重要。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逻辑思维活动产生,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渐形成。
高中语文课本含有丰富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诸如分类、比较、归纳、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句子分析、说明顺序、中心与材料的关系等等。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逻辑思维训练因素,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人埋怨学生偏爱数理化,实在是错怪了学生。因为数理化的奥秘就在于逻辑思维,而学生的兴趣也正在于此,这是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的。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就要在“启发学生动脑筋”上下功夫,就是要想办法启发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既然藏在深处,那就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既然学生爱思考、爱研究事物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存在语文学科里的并不比存在数理化里的少,只是有的藏得更深罢了,那我们语文教师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呢?为什么视为当然地把逻辑思维训练机会全推给数理化呢?只有充分地启发学生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强调逻辑思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为基础的。学生多次在思考中获得喜悦,获得茅塞顿开的感受,这就形成了兴趣。
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征还表现在对老师的态度上。如果教师对课文所作的分析是言之有理的。是饱含逻辑思维的。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学生就会惊喜。这惊喜,就包含着兴趣。反之,如果教师仅仅作了含糊不清的转述,仅仅是重复现成的说法,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自学活动而产生。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渐形成。
2005-2008年,就高中学生自学语文问题,笔者在所任教的一个班,每学年开始都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这个调查表说明:高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影响和指导下,要求自学语文的人是逐年增多的。这是由于他们已体会到自学的重要性,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已不止一次地获得了乐趣:而根本原因是他们具有要求独立思考、相信自身力量这个心理发展年龄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点,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关系到学生思维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养成,而自学能力的养成是一生享用不尽的。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并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自己种的瓜分外甜;自己捕的鱼分外鲜。
“满堂灌”自然是不可取的。应当放胆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思考、领悟,每堂课都可以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练;现代文可以这样做,文言文也要这样做。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指导,让学生有“保障感”,要形成这样的心理状态——老师在我们身边,我们放心地学习吧。当他们通过自学解决了问题而又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特别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体验到了自身的力量,就对语文学习充满了信心。这信心,也包含着兴趣。
复习是自学的好机会,也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好机会。那种把复习单纯看作巩固知识的手段。实为一种偏见。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再认识,再实践,但无权包办代替。诸如重讲一遍、印发复习提纲、编写大量的应付考试的练习题,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与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相违背的。
对于复习,高中学生追求的是:通过复习。不太清楚的清楚了;已清楚的理解更深了,领悟程度超过了老师的讲解。复习之后,登上了新的台阶、新的高度,再回头看看,内心无比喜悦,这是收获的喜悦,这就是兴趣。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思考的深度、常常从课外阅读得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是靠语文老师培养的。课外阅读兴趣产生于课堂学习,来自读写实践。笔者观察了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发展状况,发现如下事实:在语文课上产生了阅读兴趣一自觉地阅读书报一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一养成了课外阅读习惯一发展了思维一提高了读写能力。2005-2008年,笔者所任教的一个班,学生在语文课上产生了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活动普遍展开:高一时。全班订阅31份有关语文的报刊;高二时,订阅了38份;高三时订阅了49份。此外,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书籍。这个语文入学成绩平均不及格的班,与同年级其他各班相比,语文水平的提高幅度最大,语文成绩由最低跃为前茅,这很大方面得力于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不高。各科成绩都较差的学生,要指导他们阅读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课外读物。那种不让成绩较差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
读书不是消遣,消遣也不能得到快乐。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真理。才能获得快乐,这快乐正是兴趣之源。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并通过反复运用逐渐形成。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屡有体验了。他们爱思考,爱发表意见,爱争论。他们深知,是语文这个工具帮助他们思考、争论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也深知。是语文这个工具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他们在运用语文过程中,曾不止一次获得成功,而每次小小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一阵子小小的喜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文学习兴趣。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
2006年,笔者指导学生写小型的科学论文,其中一位同学的一篇数学小论文在《中学生数学学习》上发表了,她的成功,大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阅读科学著作和说明文的兴趣。由运用语文获得了成功,必然更加重视语文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里说的成功欢乐,就是兴趣。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讨论争论而产生,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渐形成。
因为高中学生有“遇到问题,能提出主见,不轻信,不盲从,疑问多。喜争论”这些特点,所以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争论。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讨论题的来源是: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譬如,阅读《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时老师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作者郁达夫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有哪些特征?又是由哪些画面构成?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呢?这就要让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为自己发表了正确意见而欣喜:都为别人发表了高见而惊讶、钦佩;这一喜、一惊。就是兴趣。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由对语文教师的钦佩而产生,并在语文教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教师的钦佩是多方面的。
他们在作文本里写道:杨老师说话比广播员说话还好听!周老师写的字真美!金老师的文章真棒!罗老师分析问题真透彻,令人叹服!
学生由钦佩语文老师而爱学语文。是屡见不鲜的。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都要先问问自己:要求学生讲普通话,自己讲得怎么样?要求学生讲究学习方法,自己对学习方法作了多少研究?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那就别指望学生对语文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