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5期 ID: 136217

[ 李仁甫 文选 ]   

“花木”深处见“禅房”

◇ 李仁甫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是“花木”。而在语言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想、感情的“禅房”。读散文。最终就是为了读出这个东西。
  散文一般分为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即事明理类等等。在读者眼中,物、景、事往往是比较表象的、外在的,是容易看出来的。但也正因为物、景、事的惹眼,才使我们常常不易洞见被这些“花木”遮住的东西——思想和情感。大量的物象、景观、事例,如同“帘幕无重数”,使思想、情感存在于“青草更青处”,于是思想、情感变成了“庭院深深”。比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阅读材料《夕照透入书房》中出现了衰败的藤草、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泥公鸡等大量似乎非常散乱的“形”,使人难以把握文章之“神”,作者的思想、感情藏匿得真是太深了,只有可数的两处文字“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在闪烁着思想之光,所以读者难以轻易看出来;但经过几番找寻。一旦这两个思想闪烁之处扑入我们的眼帘,文本的“深度”便会被我们把握住:在商品大潮中,文化和精神的失落令人心痛。
  
  见山非山,见水非水
  
  深度阅读,首先要养成一种习惯:悬置散文之“形”,悬置起物、景、事等。我说“悬置”,是为了区别于无视、忽视的情形。无视、忽视,是不善于阅读:真正善于阅读的人,自然能抓住散文之“形”。但更习惯于把它们暂时搁置起来,而联系到社会现实、人生状况。
  有一句禅语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说参禅有三重境界:看到表象;洞见本质;综合表象和本质。其中,“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是一个关键性的认知活动。其实在散文阅读中,也有这样的认知活动。不过,这里的“山”、“水”,是指散文之“形”,是物、景、事等。深度阅读,就要力求进入见物非物、见景非景、见事非事、见形非形的境界。2000年全国高考卷有一则阅读材料《长城》,“长城”只不过是“形”,其深层含义是:既象征民族封闭,标志文化愚钝,也显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2001年全国高考卷阅读材料是《门》,它写了那么多关于“门”的文字。其实都是为了比喻人生各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一叶而知天下秋
  
  文章的秘密往往藏匿在物、景、事的背后。但也“偶尔露峥嵘”。题目精深,但往往在字里行间有点题之处:为了突出中心,往往有点睛之笔;全篇含蓄。但往往有文眼;场景之后,往往有升华意义的文字;画面之间,往往有过渡性的段落,以揭示它们的共同意味:文本之外,有的有注释,以供分析时参考。
  文眼,常常由主观性强的词语充当,如1993年全国高考卷阅读材料是《青菜》,文章的开头是“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其中“朴素”一词就是文眼。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过渡段、点题点睛之笔、意义升华处。一般使用议论兼抒情的句子。对于一篇大多数由物象、景观、事例构成的散文来说,它们只是“叶”,但这“叶”从阅读方法来看,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叶”可以让我们知“天下秋”,主观性强的词语、议论兼抒情的句子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散文之“神”——大意、中心、思想、情感。
  如果不善于抓住文本中主观性强的词语、议论兼抒情的句子,是根本谈不上深度阅读的。换句话说,深度阅读,应具备这样一种强烈的意识:抓住主观性强的词语、议论兼抒情的句子。
  譬如,2007年山东高考卷《灯火的温情》开头两段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在这里,“热爱和感激”属于主观性强的词语,而接这一段话“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属于议论兼抒情的句子,它们是我们走进文本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抓手”。
  
  扯动荷花带动藕
  
  文本中那些主观性强的词语、议论兼抒情的句子。显然是接近文本深度的一个重要通道,但这通道本身。并不总是透明得一览无余,也有黯淡的时候。就是说,主观性强的词语、议论兼抒情的句子,有时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涵泳。深度阅读散文,就要善于在主观性强的词语、议论兼抒情的句子中。找出意味深长的地方。意味深长的地方如何看出?
  第一,那些无严密推理的见解句。往往意味深长。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第三段中“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就属于典型的见解句,很值得我们玩味,难怪命题人要问“‘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意是什么?”“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含意是什么?”
  第二,那些未直接诠释的名词术语。往往意味深长。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Ⅱ《海南杂忆》第八段中“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这里涉及的两个概念“道旁石”、“补天手”应该引起我们思考。所以命题人就设置了“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的问题。
  第三,那些包孕性强的词句。往往意味深长。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开头写道:“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因为“神奇”一词富有包孕性,所以命题人便这样设问道:“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那些形象性强的含蓄句,往往意味深长。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说村落》开头是“村落在今年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其中“符号-,一词使用得非常形象、生动,值得我们揣摩,于是命题人要求考生说明其含意。如果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也善于找出文本中那些意味深长的地方,那么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说意味深长之处是人眼的“荷花”,那么又如何发现它的迷人之处。发现其中深长的意味呢?有一句俗语,叫“扯动荷花带动藕”。这说明荷花与藕是“互动”的。这不禁给我们一个启示:推敲那些无严密推理的见解句、未直接诠释的名词术语、包孕性强的词句、形象性强的含蓄句时,要善于“带动藕”——联系广泛的语境。
  前后段落可为“藕”。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说村落》第15题问:“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年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义”?读来读去,就着本段是找不到什么感觉的。只有在读到第四段时。才会发现一句揭示性的话:“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于是答案出来了: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题目和注释可为“藕”。如1991年全国高考卷《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第34题问:“作者为什么说是‘特殊的日子”’?答案在文本中根本找不着,只有在看了文后的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再把题目中“1928年”与注释中“1828”进行有机的联系后,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
  “荷花”动,“藕”动,在它们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才能融会贯通。也就是说,只有既善于在文章中发现意味深长的词句,又善于为之寻找广泛的语境联系,才能真正地走进迷宫般的语言世界,真正地完成一次深度阅读。

“花木”深处见“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