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5期 ID: 136246

[ 邹艳萍 文选 ]   

反向调节法:语文教学中心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 邹艳萍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学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这远远是不够的,还应该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随着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重视心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漫游的同时,还应着力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二、心理调节是语文教学中心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课文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当理想不能实现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感觉不吐不快而写成的。因此,可以说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细腻地描写如何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而摆脱内心困惑、痛苦或烦恼,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的心育渗透中,教师一定要适当引导学生了解那些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大师是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从而让他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并且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当他们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苦恼时。当他们为处理不好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矛盾而忧愁时。当他们为内心产生的青春期心理萌动不安时。烦恼就会宣泄。心灵就会走出困境。就不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反向调节法的运用
  
  当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怎么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心理学上把这种运用心理调节的过程称之为反向心理调节法,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前赤壁赋》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作品。当时他不幸成为政治斗争中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和报复的“牺牲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倒。反而把劳作和流放视为一种快乐和享受。于是,壮丽雄阔的赤壁(赤鼻矶)成了他倾吐内心块垒的最好场所。他先站在长江边赤壁之上,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悟出了“人生如梦”的人生哲理;后又在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更进一步感悟出了:人对大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写出壮丽诗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被人尊称为苏东坡。有人说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是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然而身处逆境中能如此“看得开”的人能有几个呢?对于苏轼来讲,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些伤心事、苦恼事。有时会使人痛苦不堪。这时如果你能用反向心理调节法,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的思索力,极力从不幸中寻找、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从“山穷水尽”转入“柳暗花明”。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苏轼《海棠》中的佳旬,他半夜醒来,点起蜡烛,原因是担心花儿睡去,花儿是不会睡的。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感悟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这一深刻的哲理。终于发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
  从不幸中挖掘有幸,有一句话。叫“境由心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遇到同一件事。有人感到痛苦,有人却感受到快乐,这完全是不同的心情使然。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如果我们有害怕的思想,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有不健康的思想,我们还可能会生病。”对这个问题,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讲得更为明确。曾有一名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子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那就是悲观主义者。”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有挫折,有烦恼,有痛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想躲也躲不过去。你叹息也好,焦急也好,忧虑也好,恐惧也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那里唉声叹气。惶惶不安,不如拿起心理调节武器。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使情绪由“阴”转“晴”。摆脱烦恼。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这样说:“要是火柴在你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依次类推……照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的时候,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就能使自己从困难中奋起,从逆境中解脱,进入洒脱通达的境界。
  另外在探究作者写作心路历程的同时,要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尽管作家的遭遇与学生的烦恼不会完全相同,但烦恼给人的情感体验是大致相同的。若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有时收效并不大。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许,有人说这不是教人消极避世吗?其实,每个学生都经常有烦恼。若他们掌握了反向调节法,就可以使其学会遇事先冷静下来。而保持冷静就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小烦恼在冷静中会自然消失:大烦恼也须冷静后才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并能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这样,学生天天保持一个好心情,才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才谈得上培养高尚的情操,高尚情操的形成又可促进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反向调节法:语文教学中心育渗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