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品说明书:药品名称,成分,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贮藏,生产企业。
2.病历诊断书: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过敏史,望诊,把脉,透视,验血,诊断结果,处方,医生签章。
3.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现象记录,实验结论。
4.招生简章:学校简介。招生对象,办学宗旨,招生专业,报名时间,联系方式。
如果上述内容出现在一本书里,你肯定认为它是《实用公文大全》之类的书吧?
可是,你错了,它是一本中考作文辅导书!不信,你去翻看那些作文辅导书,那里面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创新”体式。除了上述四种,还有题记、后记、小标题、日记体、片段体、镜头体、书信体、剧本体、合同体、辩论体、诉状体、广告体、BBS体、QQ体、演讲稿、播音稿、调查报告、新闻访谈、数学证明题等。每种体式都有解说和范文。别小看这些体式,“坚强、责任、爱心、成长、环保”等作文题目都能套上去。更有一种披着古典文化外衣的骇人的“文化散文体”,动不动就是屈大夫行吟泽畔、司马迁含羞忍辱、李太白酒入豪肠、陶渊明东篱采菊、苏东坡泛舟赤壁、李清照把酒黄昏,无论哪种题目都能搞定不说,而且由于貌似文化积淀深厚。常常能使作文平庸者出人意料地夺取考场作文高分。
不可否认,创新永远是文章魅力的源泉。但文章的创新主要来自于材料、立意和语言的创新,体式的创新最为次要,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目前的中考作文恰恰本末倒置,把体式的创新摆到首位,走上了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另类创新”的邪路,致使另类体式畸形发展,俨然已成当代作文的主流形式。现在如果哪个学生写作时不来一点这样的“创新”,就显得太不与时俱进了。只是,作文照这样“创新”下去,问题恐怕就严重了。已见的后果是,大量学生不是从生活积累和生活感悟这个源头抓起,而是指望凭借华丽的包装来掩盖思想的苍白,使中考作文伪创新泛滥成灾,直让人心生厌烦。从长远看,就更可怕了,因为写作史告诉我们,当某种文章体式高度发达而思想内容并没有跟上的时候,这种文章离消亡的日子大概不远了。“格律诗”和“八股文”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先例。
上述所谓创新体式,大约在十年前开始出现于高考作文中,于2006年前后达到了繁荣的极点,但近三年经过专家的批评矫正,现在已经转向。不料这种被高考作文抛弃的东西,在中考作文里却方兴未艾,而且似乎并没有引起初中语文界足够的警惕。一些教师仍在把拾人牙慧的伪创新作为“高分秘诀”向学生传授。所以说,中考作文打“新”,是时候了。
那么,没有了“创新”外衣保护的考场作文该怎样写呢?由于中考作文大都适合写记叙文。下面就以记叙文为例,谈谈考场作文如何不搞“创新”也能获得高分。
一、避生就熟写自己
考生其实用不着借古人说事,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耳闻目睹的社会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阅卷老师最想看到的就是考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感悟。有些学生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单调枯燥,没什么可写。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高考作文权威指导专家、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说:“对于直面自己生活的中学生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钟都有可写之处!”
二、化大为小写细节
写记叙文不能像写电影剧情简介那样,只对人物和事件作概括陈述和抽象说明,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干巴空洞、索然无味。记叙文要靠细节说话,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胜过笼统的万语千言。如2009年福建三明中考佳作《我们初中生的故事》:“只见到他蹑手蹑脚地跑到女生后面,时机一抓准。就迅速地将女生头发上的橡皮筋给拽下来,之后装作若无其事地从旁边经过。害得那女生形象大失,头发垂下来简直跟疯子差不多。我们在一旁见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作者通过动作和神态的细致刻画,把一场课间恶作剧描绘得真实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三、变直成曲写波澜
有的学生经过训练。已能较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也能刻画细节,但写出来的文章仍然激不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看了你文章的开头,就想看下文,并在看完后拍手叫好呢?有,就是直事曲写,通过改变叙述方式制造情节的波澜。可用设置悬念、铺陈误会、设计巧合、结尾倒转、欲扬先抑等。如2009年江西中考佳作《我很幸运》,写女孩下晚自习要经过一条阴森森的巷子,但妈妈从不接她,女孩认为妈妈不爱自己,想早日离开家庭。但奇怪的是,每晚在她到达巷口时,一位大爷就会接电话并开灯照亮巷子。一次她偷听到大爷对电话说:“放心吧。筱筱回来了!”她以为是爸爸托大爷照顾自己。回家后感激地给爸爸削苹果泡茶。后来她偶然看到了妈妈的日记,才明白原来是妈妈为了锻炼她而不接她,并暗中委托老人照顾她,女孩知道真相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这篇作文同时运用了先抑后扬、设置悬念、铺陈误会等方法,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