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今天,我拿着一叠作文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课堂。好不容易从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作文中找出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范文———《那一次,我笑了》。
在读范文之前,我再次重申了本次作文的要求,并对“真情实感”这一点作了特别强调。我本以为读完文章后,学生会举出一系列值得借鉴之处,能对自己的文章作出反思。谁知一个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声音在班中响起——她的文章是假的,缺少真情实感。面对这样的音符,我想为范文争辩,可教室里已响起一片呼应之声。学生开始议论纷纷,都在争相指出范文的缺点。
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何不让“打假”运动进行到底。
我开始宣布,让我们共同为范文找假纠假,经过一番争论和批驳,范文已被批得体无完肤,而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都为自己的“杰作”自豪不已。我也暗暗高兴,大规模的“打假运动”可以发动了。在一阵喜悦之后,我深情而又沉重地说道:“同学们刚才的表现,我很高兴,也很欣慰,可同学们这样批判过自己的文章吗?”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们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之中。接着他们开始小声说:“我是胡编乱造的,我是模仿别人的,我是……”他们纷纷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打假,找出了一系列缺乏真意之处。
经过这样的“打假”之后,同学们虽了解到自己文章的问题之所在,可他们的脸上却写满了“无奈”、“迷茫”等字眼,好似一只只迷路的小羊羔。可见这次打假,他们打掉的不仅仅是文章的虚假,更是他们写作的信心。
当务之急,我必须帮助他们寻找那份已失的真情,重拾那份写作的自信。
所以,我们共同讨论着“真情实感”,在这“打假”运动后,显然已有了一个不错的平台。我不失时机地想打开那尘封已久的真情之门,“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要求展现真情。同学们都在草稿纸上叙说,并到台上进行交流。正当进行之时,有一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听听你的心里话。”我心中一热,情不自禁地说出蕴藏已久的话语:“我多么期盼读到你们的真情,倾听到你们的实感。”同学们的反应是那样热烈,他们在为自己的那份虚情假意深深自责。
有着这样的基础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去整理记忆深刻的20件事(那一次),并对最想倾诉的事,来一段真情告白。要求:真情实感,肺腑之言。
一听“20”,同学们都纷纷说太多了,我趁机启发道:“在漫漫的人生日子里,这样的事岂止20件,听老师说说吧!我的文章首次发表了,我真心为自己欢呼,我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读者。我的女儿出生了,我虽然经历了那生死关头,但我为自己是一位母亲而兴奋不已……再说那天我们班的篮球赛吧,我们力杀群雄,赢得胜利,我兴奋不已。”听着我的诉说,同学们也开始整理起来,那一次次欢声笑语泻于笔端,那一次次哭泣涌于纸上。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细细诉说这一份份真情,让那一次次流淌于学生的心田。学生的真情实感或多或少得以展现,情感的火花被再次点燃,作文便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了。
两次作文一比较,给我太多的惊喜,不必说事例的选择、文章的构思和情感的抒发,单是语言就增色了不少。如《那一次,我笑了》写道:笑是心灵中绽放的一朵花,我的那一次使这朵花儿悄然开放。《那一次,我悔了》写道:人生孰能无悔,悔中亦能创造美好人生……
本次作文教学我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迷茫步入清晰,从失望迈向惊喜,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引发了深深的思考。
一、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在应变中调控课堂气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位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在学生的回答与我预设教案发生碰撞时,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参与找假纠假的活动,获得“发现”的乐趣,采用了“以错误引起发笑,以发笑引起注意,在轻松自如的笑声中传授知识,纠正错误”的做法,结果收到了从正面讲解所收不到的良好效果。而当课堂陷于迷茫之时,及时调控课堂气氛,让真情在打假中涌观,让真情倾诉于世间。
无疑教师创设运用教学机智的课堂之境,是来自学生语言的启示,学生的感悟就是学生智慧的生成。要让语文课堂具有智慧灵光的闪烁,教师就应当运用教学机智,在成与败之中反思、提高。教师就会通过自己的智慧之星火点燃学生的智慧,教学机智就会在这一次次的败与成中发展,从而闪现智慧光芒。
二、教师参与倾诉,搭建说真话、诉真情的平台。
众所周知,“文德”的核心是“求诚”。叶圣陶说过:“我们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确实,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用自己纯结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用自己真实的语言去表达、去叙说,让学生的文章流淌着真情,吐露出实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所以,在课堂上我适时地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真情故事,用老师的真诚去叩开学生的真诚之门,用老师的真情去搭建一个师生共诉真情的平台。这样,学生就会无牵无挂、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思想火花、情感波澜、个性色彩,真实灵动、单纯质朴地说出来,构筑起一个个快乐的心灵家园,在安全、自在、信任、亲切、温暖、依恋的情绪下侃侃而谈、津津乐道。
三、教师点拨恰到好处,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涌现真情。
古人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要让学生学会洞察身边的万事万物,主动开启灵思之门,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点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要快而准,要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当,适时、适当、适度,于巧中见奇,于奇中生效。我在同学们无法完成20件整理之事时,有意地开掘学生的写话之源,使其懂得“处处有生活,事事皆文章”。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写话的热情之水怎会不汩汩流出,滔滔不绝,源源不断?
我们要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并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火花照耀自己作文教学的路子,让作文教学成为丰富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境界的人文学科。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