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1期 ID: 421762

  

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袁牧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发展与研究状况以及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策略
  目前,汉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的第二语言。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研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普及、促进和发展。其中,中介语理论,近年来一直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中介语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一种新的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的理论。20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理论被引进入我国,引起了我国外语教学界,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学者的兴趣,我国学界就开始对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作了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和结语四个部分。
  一、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
  “中介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1972年,美国学者塞林格所著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诞生。该理论有两重含义: 一指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自己的语言体系, 即一种中介语。二指语言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整个中介语体系, 即中介语连续体。此前,不同的研究还使用过不同的术语,如“近似系统”、“个人特质方言”、“学习者的语言”等。虽然对中介语有不同的解释,但都认为中介语是不同于母语及目标语的, 它是不断发展的、连续的体系。中介语是所有的语言学习者都要经历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阶段, 此过程中的任何一部分, 中介语都是系统的, 即有规律的。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尽管很少与目标语系统完全相同, 但逐渐接近目标语言。
  影响并促成中介语这一语言系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有:1.母语的负迁移。“迁移”是指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该影响是消极的,即为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也即学习者拥有的母语学习经验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2.已习得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学习者一旦了解一些目的语知识之后,常常想当然地把自己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片面的目的语知识用在新遇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过度泛化”。3.文化因素的干扰。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心理不同,也容易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做出不正确的归纳、判断与推论。4.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交往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因个人喜恶,偏爱某种词语、句法或者避免某些难发的音、难用的语法形式等。5.教师或教材的因素。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或者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对目的语语音现象不能进行准确地或者恰当地总结。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的。某个中介语现象(可称之为“偏误”,即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可能是几个因素同时起作用的结果。
  中介语是一种假设的语言,它既区别于学习者的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语言系统。中介语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1.可渗透性。即学习者语音习得都会受到母语和目的语规则或形式的渗透,中介语源自母语的渗透,是正负迁移与干扰的结果;而从目的语方面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或形式过度泛化的结果。例如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当他们掌握的汉语规则不足以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时,他们往往会自己在说的“汉语”(其实为中介语)里用上他们的母语规则或形式,或者是不恰当地使用已经学过的汉语规则。这种现象就体现了中介语的可渗透性。2.“顽固性”即“化石化”现象。是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永远无法达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提高。“化石化”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方面:学习外语的成年人的大脑灵活性减退;成年人由于抽象思维活动能力发展对目的语规则进行的不正确的归纳总结;不能产生移情作用。3.能动性。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这是产生中介语言的重要基础。学习者的语言经常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 而是对目标语逐渐产生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不同的语言现象、语境限制和文化传统进行反思验证,舍弃、矫正、美化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得自己的语言在语法、语用、语义等方面更接近于目标语。通常所说的“泛化”、“归纳”都是语言学习者能动性的表现。4.系统性。中介语在很多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对于不同的学习者而言,他们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差异,但是从总体来看,中介语在任何发展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一致性。换言之,在中介语的构建过程中,不同的学习者所采取的手段基本相同。
  二、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中介语理论是目前解释与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的理论基础。1983年底,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正式引入中介语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学习偏误问题。从那时起,国内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以及来华留学生汉语的情况,对中介语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既有专题性研究,也有综合性研究。
  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是很充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很少。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对于中介语理论研究的现状如下:
  1.综合性的研究论文不是很多,主要是关于汉语中介语的作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许多专家、学者在中介语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研究的目标、意义、方法、策略等。譬如:吕必松教授指出,中介语研究有助于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全面带动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他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王建勤对中介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中介语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领域,不能简单地套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中介语研究必须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徐子亮提出应该让中介语的理论研究向着纵深发展,成为教师能操纵、控制的一把钥匙,去开启学习和应用汉语的外国学生的“语言之锁”,从而缩短他们的中介语过程;吴丽君等通过对日本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的语法偏误、词汇偏误、篇章偏误、文化偏误等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比以往的研究更大的创新和突破,首次对本科四年制日本留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偏误分析;除了语法、词汇层面的分析研究外,首次对篇章和文化语用层面的偏误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尝试在研究中将偏误分析和汉语本体研究结合起来。这项研究可以为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从研究视角上看,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视角还略显偏窄,同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亟需加强;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详细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细致而有分别地记录、描写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不同学习阶段中的汉语习得情况并做出动态的统计分析,这一研究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4.在研究方式上,一些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的科研论文还只是停留在教学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断想或是工作报告阶段,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及研究也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1.教师可以根据中介语理论的规律指导学生
  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结构化的语言系统。它的可渗透性、能动性、化石化特征和系统性的特点,使我们可以更客观、更理智地看待语言学习中所出现的偏误、同化、石化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合理的建议,使得学生尽量早日能发展、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从而更接近目标语系统。
  2.对外汉语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中介语是解释与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理论的基础。而减少、避免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出现偏误,使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掌握水平达到与目的语等同,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中介语理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最主要地表现在:它改变了以往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把语言教学的着眼点转向学生的学习,促使我们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和习得的过程。有利于针对学生常见的偏误分析以及学习规律安排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3.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中介语理论从动态的角度把语言学习尤其是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接近目标语的过程,为我们弄清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揭示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这个中间过程的奥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言学习理论中具有重要价值。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中介语理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同样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引进及深入的研究,使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增加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总结了新的方法、积累了更多的资料、取得了新的成效与突破。
  四、结语
  中介语的提出,使人们对二语学习的研究,从对母语和目的语的研究转到对学习者的研究,即学习者自身语言的发展。中介语理论使人们开始用发展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学习者的语言, 不再对学习者语言中的错误一味地批评, 而是意识到学习者的语言有其自己的特点, 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这一点对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来说,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克服因为害怕犯错误而羞于实践的心理, 教师可以不再视错误如敌人,而是通过错误来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 从而以相应的手段来帮助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上取得更好的发展。当然, 二语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各种社会因素、个体因素、输入输出情况等综合作用, 最终决定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所以对其他因素的研究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of Oreg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a.
  [2]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92.
  [3]凌德祥.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3(3).
  [4]鲁健骥.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5]鲁健骥. 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84.
  [6]彭玉兰,张玲. 外国学生汉语中中介语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7]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