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学语文教育为载体,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再分析现今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的现状,通过对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研究考察,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文教育的可行性方案。挖掘深层的教学内容以及转变教学方式,为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素质献计献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人文素质 可行性 方法
人文素质的关注点集中表现在对生命的重视、意义的探索以及人本主义的构建上,强调生命自身在精神领域的塑造以及自身价值的追求。大学语文则通过对文学发展史、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研究,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以及人格塑造提供正确的导向。在时下日益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各种拜金思想、炫富思想、拼爹思想蔓延,导致人文素质被忽视和不同程度的缺失,对整个社会机能的顺利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社会群体构成中最具忧患意识、爱国情操与全局观念的高校教育者,承担大学语文教育的广大一线工作者,应当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在物质充斥的时代,为培养大学生应有的情怀与提升素质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
一、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推行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文知识较为欠缺、文化素质亟待提高。高校学生除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按部就班地学习外,很少专门花费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建构,旷课、找人签到的情况在大学课堂中屡见不鲜却屡禁不止。这就在硬性指标上出现存储量的不足。此外,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娱乐、社会活动上,对于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以及参加公益行动和本民族优秀文化探索活动热情不高。人文素质总体不过关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论文、就业推荐信毫无新意,抄袭现象严重。二是个别学生的人格修养亟待提高,除去对日常行为及礼仪规范的漠视之外,极少数学生连起码对生命敬畏感也没有。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是异想天开的生硬组合,这是基于大学语文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人文素质的内容与目标所决定的,笔者在缜密的思考与总结基础上,得出大学语文教育中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1.语文学科自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从字面意思解释,“语文”包含的便是“语言、文字”,然而作为学科属性以及实际教学应用来看,语文的作用并不单单地局限于此,它除却承担着工具性的教学手段外,丰富的历史文化、古今文学巨匠的作品与审美倾向,都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审美水平以及价值取向,对其人格素养的全面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我国古代教学的主要教科书《礼记·大学》曾经明确地对教学提出过这样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是十分准确的对教学内容的精准论述。
2.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上均体现着人文情怀。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广大语文教师无可避免地要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无论是诗词散文解读,还是评论、杂言的具体分析,甚至是小说语言的深刻研究,不同的语文作品全都传达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自身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社会现象自觉性的针砭时弊。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现着自己的人文情怀,常言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会自然而然无意识地提高他们审美水平以及个人情怀修养。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科学选择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除却必须的现当代文学史介绍以及作家个人生平、作品风格解析外,授课人员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通过对道德感染力强、人文精神明显、思想教化作用显著的作品,进行有意识的课时延伸与讲解力度强化,让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与解读,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交大版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第一编分为:为政以德(《论语》)、大学(《大学》)、大同(《礼记》)、哀郢(屈原)、乐毅报燕惠王书(《战国策》)、兼爱(中)(《墨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通过对课时的合理调节,重点讲解《兼爱》、以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两篇文章,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其精神修养境界与人文感悟。
(二)以教材为客观依托,结合现实生活情况深入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将课堂所用教材作为授课载体,通过有意识地融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深层地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如针对社会上幼儿被拐卖的现象层出不穷,广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作为参考,在此背景下,进行“我有一个梦想”([美国]马丁·路德·金)作品的具体分析与讲解,有了国内外文化名人的行动做支撑,以及众多网友的参与做辅助,沉浸在关注儿童生长环境氛围中的学生们,自然会对本篇文章理解更加深刻、用心。不单单会提高本节课的授课效率,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会使用随手拍的形式关注上街乞讨儿童的生存状态,通过转发网络等形式,引起大家关注,一旦出现被拐卖儿童照片,将会为公安局破案以及儿童一家团圆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这一过程也会反作用于学生的脑海,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主人翁意识,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三)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1.重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作用已经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可。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大容量、易于检索、画面、文字、声音全方位涉及、展示的功能,积极提升教学效率。在进行大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多媒体的主要功能便是使苦涩、冗杂的课堂内容变得直接而形象,这一点在对古典名著教学以及古诗词讲解过程中的意境创设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助力。例如:在进行鲁迅《祝福》、钱钟书《围城》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以及通过ppt创设相关学习意境,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对象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并在感觉器官的刺激下,准确地领会到作品所构建的环境以及作者的情操取向,在相对轻松、宽泛、门槛较低的情况下完成教科书目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自身忧国忧民意识,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