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1期 ID: 421808

  

“大/中/小+NP”的不对称性考察

◇ 贺洁

  摘要:表示同一语义范畴的“大/中/小”在修饰名词时呈不对称性分布,“大/小+NP”结构的使用较为自由,“中+NP”结构的使用要有精确的限制。“大中+NP”和“中小+NP”结构的形成存在深层原因,我们尝试从认知语言学和词类数量特征的角度探讨“大/中/小+NP”不对称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大/中/小+NP” 不对称 突显 定量
  表示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强度等方面程度的有一组词“大、中、小”。“大、中、小”都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构成“大/中/小+NP”结构。由于“大”和“小”在多数情况下是对称的,所以本文“大/中/小+NP”的不对称性,特指“大/小”与“中”的不对称现象。表示同一语义范畴的“大、中、小”一组概念,在具体运用中存在对称与不对称的差别,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常用词的详细考察,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大/中/小+NP”的不对称分布
  “大”和“小”是一组相对的反义词,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常常可以成组地出现,在形式上呈对称分布,与“大/小”处于同一范畴的“中”则常常被排斥在这一范畴词汇的应用之外。我们通过详细考察,来看一下“大/中/小+NP”的不对称的类型(其中*号表示不可用):
  (一)“大/小+NP”在形式上对举,呈对称分布,但意义上不对称。此类不能用“中”修饰:
  1.NP表处所:大北京-*中北京-小北京;大上海-*中上海-小上海;大三峡-*中三峡-小三峡;大泰山-*中泰山-小泰山
  这类词“大/小”对举,虽然从结构上看都成立,但它们意义上不是对称的,“大”的意义用法发生了变化。这里的“大北京”、“大上海”、“大三峡”等分别指“北京”、“上海”、“三峡”等地方,其后的“小北京”、“小上海”、“小三峡”等分别指与“北京”、“上海”、“三峡”等地方具有某些相似性的地方。
  2.NP表时间:大年夜-*中年夜-小年夜;大春节-*中春节-小春节;大周末-*中周末-小周末
  这里的“大”意义用法也发生了变化,“大年夜”、“大春节”、“大周末”意义指的是“年夜”、“春节”、“周末”,其后的“小年夜”特指小年二十三或二十四,“小春节”、“小周末”意义上也偏离了实指的“春节”、“周末”。
  3.NP表称谓:大师傅-*中师傅-小师傅;大李杜-*中李杜-小李杜
  这里的“大师傅”是对和尚或厨师的尊称,而“小师傅”是对年龄偏小的和尚或技术人员的称呼;“大李杜”就是“李杜”,指李白和杜甫,“小李杜”特指李商隐和杜牧,其中的“小”表示与“李杜”有某些相似之处,显然它们在意义上是不对称的。
  (二)某一层级的事物链条中存在模糊的中间状态,由于种种原因不必要对中间状态进行严格的限制,这类词汇常用“大、小”修饰,而不用“中”修饰,如:大饼-*中饼-小饼;大苹果-*中苹果-小苹果;大豆-*中豆-小豆;大葱-*中葱-小葱;大事-*中事-小事;大褂-*中褂-小褂;大门-*中门-小门;大房子-*中房子-小房子;大街-*中街-小街;大戏-*中戏-小戏;大会-*中会-小会
  “饼、苹果、豆、葱”等都是日常食用的东西,它们的大小由一个人的认知来判断,没有必要经测量给它们限定一个精确的中间状态,例如没有人把大饼限定为“直径超过十厘米的饼”,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说法,人们只是凭直观的感觉给这些词限定诸如“大、小”的形象特征。“褂、门、房子、街、会、戏”等这些日常接触到的词汇也没必要用“中”来限定一个精确的中间状态。这些词的中间状态较为模糊,一般可用“不大不小”来修饰,如说“吃一个不大不小的饼”“开一个不大不小的会”等。
  (三)某一层级的事物链条以某一定点为界限,由两部分组成,不存在中间状态,故不用“中”修饰。如:大腿-*中腿-小腿;大肠-*中肠-小肠;大脚-*中脚-小脚
  “腿”以“膝盖”为界限,其上的部分为大腿,其下的部分为小腿,不存在中间状态;“大肠”与“小肠”的界限是大小肠的接口回盲瓣,不存在中间状态;“脚”以“缠足”这一特征为定点限制,妇女没有缠过而正常发育的脚称“大脚”,缠裹过而未正常发育的脚称“小脚”,也不存在中间状态。
  (四)某一层级事物链条的中间状态由不同单独的个体组成,语言的精确性要求明确表达,不能用“中”来概括修饰。如:大姨-*中姨-小姨;大舅子-*中舅子-小舅子;大儿子-*中儿子-小儿子;大姑子-*中姑子-小姑子;大老婆-*中老婆-小老婆
  这些词一般涉及到释义中的“排行”义项,“姨”指母亲的姐妹,比母亲大的叫“大姨”,比母亲小的叫“小姨”,那么比大姨小而比母亲大,或者比小姨大又比母亲小的中间状态如何称呼呢?语言表达的精确性要求我们用排序的方式称“二姨”、“三姨”,这是单用一个“中”字不能概括的。“儿子”、“舅子”、“姑子”、“老婆”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大、小”的引申义超越空间意义,“中”不能引申而超越空间义,故这类NP不被“中”修饰。
  1.NP表官职:大支书-*中支书-小支书;大科长-*中科长-小科长
  2.NP表职称及学位:大教授-*中教授-大教授;大硕士-*中硕士-小硕士
  3.NP表职业:大教师-*中教师-小教师;大记者-*中记者-小记者
  4.NP表类职称:大诗人-*中诗人-小诗人;大明星-*中明星-小明星
  5.NP表一般名词:大人物-*中人物-小人物;大名-*中名-小名
  这类词中“大、小”不表数量、体积、强度等方面的大小,而是表达尊敬或者谦虚、轻视的思想感情。如“大支书”表示对支书的尊敬,“小支书”表示对支书职位的蔑视和不屑;“大人物”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敬称,“小人物”则是对一些不出名的人不屑的称呼。
  二、“大/中/小+NP”的对称分布

“大/中/小+NP”的不对称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