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在187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小主人公汤姆·索亚经历的一些冒险事件,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追求自由的小英雄形象,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虚伪庸俗、学校教育的刻板陈腐。本文尝试从修辞和嘲讽、儿童化和生活化、悖反语用等三个方面来对文中的幽默语言运用和其所起到的效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汤姆·索亚 幽默 讽刺 儿童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语言运用了暗讽、双关、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在看似轻松活泼的语言下也隐藏了很多作者对于时局政事的态度,因此如果想要真正理解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就需要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做一简要了解。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任何一部小说它的社会作用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来表达对于社会现象或社会规范的看法及立场。马克·吐温正是通过塑造小主人公汤姆公然蔑视学校教育、教堂规则,不愿意做一个安稳的乖少爷,才离家出走经历一次次的冒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评判的。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卓越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家、优秀的幽默讽刺作家,出生于美国一个偏僻乡村的法官家庭,在父亲去世后,年仅12岁的他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排版、印刷、引航等多个杂工,1867年,《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声名鹊起走上了文坛,他的一生有过很多的游历,足迹遍布世界很多地区,出身于官宦、长于社会底层而后又走向了文坛的至高点,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深刻的了解,所以他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都是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不能望其项背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前的社会生活,也是作家对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回忆,但是回忆显然不是他的唯一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以小主人公汤姆的眼光,作者看到了南方社会闭塞、麻木的刻板生活和教会对于人们的束缚和欺骗,对于这些尤其是畸形的教育制度,作者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揭露,并用儿童的语言进行嘲讽。小说中汤姆说:“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帽英雄,也不愿当美国一日总统,”事实上,这就是马克·吐温的真实心理,也说明了他对平庸守旧的厌恶和对自由理想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因此对于这部小说,它幽默辛辣的语言仅仅是作为一种表达的载体,蕴藏在背后的内涵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真正体会。
一、修辞和讽刺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得故事讲述更加生动,也会深化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汤姆·索亚历险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夸张、反语、双关等,展示出作者对美国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和立场,将社会的弊端、小市民的伪善庸俗、教会的虚伪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如第五章中对小镇宗教仪式的描写,本来是一场普通的仪式,但是人们进教堂时穿着与言行夸张,而牧师在主持礼拜中特地对求福的人们、机构等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大段才结束祷告词,而且祷告词极力劝导人们行善在现实中却完全无法实施,没有真诚可言,这种用语言许诺的空头支票充分说出了教会的虚伪,对求福人的不断提及更是揭露了想要人们多多捐赠教会的现实主义可恶嘴脸。小主人公汤姆在听冗长的祷告词时,被身边的苍蝇分了心,于是慢慢地向苍蝇靠近,“当阿门刚一出口,苍蝇就做了阶下囚”这句话不仅是对孩子天性童真的描述,同时有着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阿门”是心怀感恩、祈求上苍保佑,教育人民要慈悲的意思,可是苍蝇却在这个时候死在人类手中,就是对教会观念赤裸裸的不屑和无视。小说中汤姆的真正大冒险是从第九章才开始的,这之前都是孩童式的恶作剧,嬉戏玩闹,天真无邪,但是当汤姆和小伙伴亲眼看到鲁滨逊被杀害时,孩童的世界第一次看到了现实社会的丑恶。他们天真地以为向墓地走来的是魔鬼,这里看似好笑然而作为孩童所能想到的最恐怖的东西,当魔鬼逐渐走近时他们才发现竟然是人,孩童眼里纯真美好的世界坍塌了。而鲁滨逊作为一名内科医生,一直以来都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可是在被害的当天,他为了所谓的医学实验竟然雇佣了两个人来盗尸,完全丧失了人类的良知和道德。“devil(魔鬼)”这个词借孩子之口说出来,一语双关,不只是描述神话传说里令人胆颤的魔鬼,更说明了现实世界中和魔鬼一样可怕的是人,特别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是对成人世界里肮脏行为的变相讽刺。
利用语言逻辑的悖反来造成语言的可笑是幽默语言的惯用做法,修辞方法如双关、暗讽等就明显悖反了语言逻辑,赋予了表现语言更深刻的含义。所以,修辞使语言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不过幽默离不开讽刺,幽默是为博人的一笑,讽刺则是作为一把利剑插入那些丑恶黑暗的现实中,使他得以坦露在阳光下。作者正是通过对讽刺和修辞的联合使用才使文章在幽默中获得如刀剑般锋利的批判效果。
二、儿童化和生活化
小说是以儿童的视角来进行描述的,所以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紧贴儿童的用语习惯,使得纯真活泼的童语贯穿全文。而在对儿童心理细致入微的把握上,马克·吐温笔下的孩童没有停留在任何的刻板印象上,而是依照儿童的天性给予了自由发展,对儿童心理做了深层次剖析描述,但是在其中又折射出了社会给儿童心中造成的印象,从而使得社会现实得以揭露,即以儿童的视角展现成人的观点。
文中关于儿童孩子气的语言有很多,比如两个男孩子的一段争论:“我行。”“你就是不行”“我就是行。”“不行。”“行!”“不行!”“你吹牛!”“你也是吹牛。”这种对话在孩子中间是非常常见的,马克·吐温如实地将这些生动的话记录下来,展现了小孩子争强好胜、惹是生非的顽童性格。还有汤姆和贝基的对话,在得到了小女孩“我爱看”“我绝不告你”“不管给谁我都不说”的允诺下,汤姆终于慢慢摊开了手,上面写着“我爱你”。这段对话把小孩子爱慕、怕人知道的心理写得真实可爱,实现了儿童式的口吻描绘出来儿童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也直接揭示了儿童的身份和个性特点,使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可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思想情感、恶作剧还有关系很好的小伙伴等。
文章中描述性的语言也是非常儿童化和生活化的,比如描述孩子们的靴子时说“尖尖的,向上翘着,这在当时非常时髦”,并形容像冰船,这的确是孩子所能想到的比喻,而且对这种鞋子样式极力夸奖,结尾处却说“这种新样式是年轻人耐心的、吃力地一连几个钟头坐着把脚趾拼命顶着墙的结果”,将孩子爱美的纯真、憨态可掬的样子描写得十分细致。又比如,“她带这副眼镜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漂亮,她看东西时即使带上两片炉子盖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作者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在生活中发现了真实而有趣的细节,并能通过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表达出来。
在贯穿和渗透全书的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语言中,这些极具儿童化和生活化的语言俯拾即是,“了不起的粉刷工”,“猫和止疼药”等都有着非常浓厚的生活情趣,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概括和提炼,这种真实的感受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在充满了童趣的同时也会让人引发深思。
三、悖反语用
语言使用中要求使用语言的双方遵守一定的语用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双方交流的顺畅,但是这些语用原则也会让语言活动变得单调生硬、枯燥乏味,在文学创作中如果将这些原则打破就会使整个语言使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些语言幽默效果就是通过悖反语用原则来达到的。
关系准则,语用的关系准则要求人们说出的话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以使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但是小说第三章中汤姆装病不想上学,他与西德产生了一段对话,对方反复问他怎么了,可是汤姆一直在说不要告诉妈妈,我很痛苦等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始终没有回答西德的问题。事实上他是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只是想让对方以为他生重病了不能上学。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清晰明了,而不是尽可能地拐弯抹角绕很大的圈子来表达,在第二章中,汤姆没有直接拒绝班恩的刷墙请求,而是反复强调墙的重要性、姨妈对于墙的重视,还有他好不容易才能够被选来刷墙等,绕这么大的圈子其实是想让班恩明白刷墙机会的难得,方便班恩以后帮他刷墙。质量准则,指回答说话人的话语应该真实可靠,而不是利用人们普遍遵守的对话原则误导别人,使人以为消息是真的。在第一章中,姨妈问汤姆是不是逃学去游泳了,事实上汤姆确实是在河里游了一个下午,可是为了逃脱惩罚,他说他连想都没有想过要去游泳,还说衬衫领子之所以湿了是因为他在南边冲了冲头,明显地说了假话。汤姆对这些语用准则的故意违背,是为了间接实现自己的意愿或者逃脱惩罚,是故意违背的。作者用这些悖反语用的话语刻画了一个机智聪明、可爱活泼的顽童形象,使得整部小说的内容都非常有趣。
四、结束语
在这部用儿童的视界看世界、用儿童的语言讲述儿童自己故事的童话里,作者用他脍炙人口的幽默讽刺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手段,使得汤姆·索亚这个顽童及他的历险故事经百年而不衰,而他幽默语言下的辛辣主题、对现实的批判使得这部小说的意义远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
参考文献:
[1]阴丽华,张莎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2(22).
[2]薛丽萍,张永美.浅谈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式幽默[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
[3]刘延广.浅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6).
[4]陈佳雷.从幽默到讽刺——小论马克·吐温文学作品里的幽默与讽刺(英文)[J].科技信息,2009(17) .
[5]林琴琼.《汤姆·索亚历险记》: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6]覃承华.马克·吐温:从幽默到讽刺(英文)[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7]陈婷婷.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魅力所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8]黄江娜.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