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从文本的语言运用、展示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百态三个角度解读不同译本所突出的目的论的原则,从而对《装在套子里的人》所体现的俄国特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对翻译实践技巧与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目的论 《装在套子里的人》 翻译对比特色文化因素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了对契诃夫小说的译介,现当代文学中很多大师都深受其影响。鲁迅曾对契诃夫小说的翻译与介绍做出过重要作用,法国重要思想家西蒙·波伏娃指出鲁迅与契诃夫的相近之处;大师巴金塑造的人物也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对其作品的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和颇丰的成果,尤其是对他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知名人物的研究更是不胜枚举。但他们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不同中文译本间的比较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笔者选定一个视角,从翻译目的论出发,说明在不用原则的影响下译文的差别,并通过对比,力求更细致地、全面地揭示《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从而让读者对这一文章有更深刻的把握,进而对契诃夫这位文学巨匠的研究更深入,这便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一、理论基础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观点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指出翻译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方式方法。赖斯把Skopos(希腊语,“目的”之意)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的理论中,奠定了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后与弗米尔合作在1984年出版了《翻译理论基础》一书。在目的论的结构框架中,他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译文的接受者这一群体——他们掌握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有着不同的期待,因而成为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在目的论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目的原则——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但主要指对受众产生交际功能;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符合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的要求,即通常所说的译本应易于读者接受并忠实于原文;忠诚性原则——从道义出发,保有对原作者的尊重并与其要表现的意图一致。理论上,后两个原则服从于目的性。
二、《装在套子里的人》概述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优秀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生活在俄国变革之风兴起,农奴制度濒临崩溃的时代,社会笼罩在压抑和恐惧的氛围之下,自由的社会舆论被禁止,普通的街谈巷议都可能招致灾难,反动统治的爪牙遍布全国,人人都有可能是告密者。在白色恐怖高压下,人们心惊胆战,为了维持现行生活,人们将自己从内到外装在套子里,严守生活、行动的条条框框,禁锢思想。别里科夫就是众多套中人中的一个,他胆小怕事,现实常常让他感到心神不宁、惴惴不安,他总是反复地说着“千万别惹出什么乱子来”,他成为沙皇反动统治毒害下的受害者,却又助纣为虐,行动上乃至精神上打压一切新的现象,束缚一切新的思想,把周围的人也装在套子里。
三、目的论视角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特色文化翻译对比
(一)具体语言描述
作为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在文学创作中,语言以简练、简洁著称,赋幽默于深意。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更是运用幽默的语气、夸张的手法,将讽刺的语言艺术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套中人”和与套子特点相关的描写体现出俄国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文化,并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1.对套中人特点的描述
本文所选三个译本——刘若与邓蜀平合译本、于晓波译本、汝龙译本(为方便论述,以下分别简称译本一、译本二、译本三)都遵循了目的原则,按受众期待接受的语境和语言方式来进行翻译。译本三发行于20世纪50年代,相对较早,且译者本身对契诃夫有深入的研究,因此译注是注重细节、语言精练,如“一句话,在这个人身上可以观察到一种经常的和难忍难熬的心意,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以便同人世隔绝,不致受到外界影响。”而译本二被收入了《世界著名短篇小说》,是适合于大众的小说读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在译文上表现得就更为通俗,注解也更详尽。同样一句译为“总之,在这个人永远可以看出有一种难以压抑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所谓的套子,好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影响。”
2.套中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译本一: ……他把我们逼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只好让步……
原文中并无“喘不过气”之类词的相关描述,译者根据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与忠诚原则,结合语境,高度揭示社会的病态并突出“套中人”的反动本质,他们不仅是衣着上、生活方式上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也不仅仅是性格上孤僻保守,更是精神上的禁锢和自我封闭,“套中人”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专制制度的爪牙,压抑着人们的行动和思想。
(二)历史文化
1.复姓文化
译本一: 伊凡·伊凡内奇有一个相当古怪的复姓: 奇木沙—喜马拉雅斯基。这个姓和他这个人很不般配, 所以全省人人都只叫他的名字和父称。
译本二:伊凡·伊凡内奇这个复姓相当奇怪:奇木沙·吉马莱斯基,这个姓跟他很不相称(因旧俄用复姓者多为名人、望族,而伊凡·伊凡内奇只是个普通的兽医),所以省城里的人通常只叫他的本名和父亲名伊万·伊万内奇。
大部分读者对于俄罗斯的复姓文化了解颇少,只有深谙其历史文化的人才懂得其中隐含的语言文化现象,故译者多会对此类现象做出解释。受弗米尔所提倡的目的论理论影响,多数译者将译文的接受者当成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受众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对译文的期待等方面,以此出发来处理作品。译本一和二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加注,做出了解释,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没有了文化上的障碍,更好地掌握了字词在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实现了目的原则。相较而言,译本一角标加注的处理方式显得行文更为流畅,读者在阅读中的情感状态和理解上的连贯性不会被打破,从而使译文可读性加强,更好地实践了连贯性原则。
2.“卡巴克”在俄语和乌克兰语中的不同意义
译本一:小俄罗斯人管南瓜叫卡巴克, 把酒馆叫什诺克……
译本三:小俄罗斯人把南瓜叫做卡巴克, 把酒馆叫做希诺克……
两种译文只是名词音译时个别字词的不同,并无大碍。而译本二中则把这句话括入括号,当做注释来处理。这是极度乐观开朗的小俄罗斯(乌克兰旧称)姑娘瓦连卡说的一段话,联系上下文可知,此时此刻,她正沉浸在对田庄的美好回忆中,滔滔不绝地向大家讲述着田庄里又大又甜的水果和美味可口的番茄浓汤,她兴奋极了,连续俩个“可好吃了”也不足以表达她激动的心情,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瓦连卡哪里有空闲专门解说“卡巴克”的意思呢。由此可见,于晓波的处理有恰当之处。但从原文来看,这是作品中的一句话,契诃夫并未把它归为解释条目,因此,刘若、邓蜀平译本和汝龙译本在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文,坚持翻译目的论的忠诚原则、忠实原则也未尝不可。
此外,译本一、三对“卡巴克”的注释不同,一注: “卡巴克一词在俄语中意为酒馆, 而在乌克兰语中则意为南瓜。作者借此说明华莲卡的俄语说得不纯, 夹杂着乌克兰语。”汝龙注:“俄语‘卡巴克’意为酒馆。”可以看出,两种理解的不同之处,汝龙注释的目的原则是让读者加深对“卡巴克”这一词汇的了解,进而疏通文意,而刘若、邓蜀平译本则是为启迪读者,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华莲卡这个谈笑自若、活泼的不像姑娘的女子说起话来肯定也是不拘一格的,说到动情处蹦出几个小俄罗斯词语来也不足为怪,条条框框并未在她身上形成枷锁,这正与别利科夫事事谨慎,处处拘束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因此说,译本一的注释对原作者想表达的意图的理解更深入一步,体现了目的论的忠诚原则。
(三)人世百态
作为俄国19世纪末最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将文学创作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在沙俄专制统治极度反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风云激荡的时代中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和在那种社会下的人世百态。
正如文中伊凡·内奇意识到的问题那样,人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看不到新的希望,为了迎合当局的需求而整天写着不必要的公文,在无所事事中玩“文特”游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封闭在套子中。更可怕的是“自己由于容忍这种虚伪而被人骂成蠢货;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还不住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一钱的小官……”(汝龙译)为了能保住一己私利而与蝼蚁无异地苟延残喘,抛弃了人格,丧失了尊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成为习惯,人人都变成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并以相同沉闷、压抑的方式生活着。奴性浸过深入到人们的骨髓,人们越是想要维护这样一种状态,就越是小心翼翼、殚精竭虑,最终循规蹈矩,抵触甚至扼杀所有新鲜事物与思想,在恐惧中把思想束缚,钻进一个个套子里。
四、结语
从《装在套子里的人》三个不同译本所蕴含的特色文化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翻译目的对译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目的论三个原则的重视程度与具体运用不同,译本传达出的文化信息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以文学研究为目的,就更注重文本翻译的整体性,思想内容表达的准确性;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更多地考虑读者群的阅读水平以及和作品的交流沟通;以再现原作的语言表现力为目的,译者就会充分运用翻译技巧,调动各种句法手段以展示原作语言张力和风格。在目的原则的前提下,各个原则达到一种相互制约中的平衡,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译本进一步还原原文,为以后作品的深入解读和研究提供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钟伟合,钟珏.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