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1期 ID: 421797

[ 马晓琴 文选 ]   

《野草在唱歌》中折射出的女性生存困境

◇ 马晓琴

  摘要:《野草在唱歌》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品。读者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玛丽作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所陷入的生存困境。本文着重从女性的生存窘境入手,分析造成窘境的原因,表现男权社会之下的女性生存艰难。同时,莱辛所关怀的不仅仅只有女性。她旨在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愿望,那就是,强调构建男女和谐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女性生存 男权社会 困境
  多丽丝·莱辛(1919- )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中对于女性在西方现实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危机赋予的密切关注以及形象表现,使她被公认为最出色的女性作家之一。《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是莱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50年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作品中莱辛塑造了一个在南非殖民地区人性受到极大压抑的白人女性形象玛丽,充分展示并深入探索了女性的处境。《野草在唱歌》中表现了女性的追求和思考,描绘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男权社会下,属于女性自己的空间本来就非常有限,而这有限的空间也弥漫着男权对其无孔不入的控制。《野草在唱歌》中玛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对女性有着严苛的要求。婚前对于父亲醉酒的恐惧,父母争吵的忧心惶惶;独立后,必须遵循一贯传统,到了年龄又不得不结婚;婚后,出于对丈夫自尊心的照顾,不能够表现出她独特的经营策划能力,以致生活最终无以为系。她的一生中父权、夫权成了她逃不掉的宿命。
  一、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约束
  人的行为是时代的产物。玛丽作为一个社会人,她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肯定会受到那个社会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野草在唱歌》中玛丽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并没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和属于女性自己的独立思想。在那样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女性已经习惯了以男性作为社会主体支撑,女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男性长久依附,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一)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女儿的约束。工作之前的玛丽,经济上依赖父亲,精神上受制于母亲。父母代表着父权社会对她的约束。主要体现在:第一,父亲的酗酒,使得玛丽终日处在恐惧的担忧之中。其次,母亲对父亲的冷淡。母亲对父亲这种侮蔑性的态度,在玛丽的心中为所有的男人都预设了一个态度:冷漠,不屑,轻视。
  尽管父亲的权威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它也是不可忽略的。玛丽在母亲抱怨、牢骚、伤心的时候,只能在旁边伤心地安慰母亲。她本想走开,却又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无法弃母亲于不顾。由于父亲给家里带来的钱总是不够用,所以母亲认为她父亲是个毫无用处的人。这导致了父亲威望的丧失而使得母亲做出了一系列的反抗行为。由于父亲能力所限,父权间接地由母亲转嫁到玛丽身上。她要求玛丽做她的倾诉对象,玛丽别无选择。
  玛丽母亲对于这种潦倒的生存状况她只是选择了指责抱怨,并没有做出什么能够摆脱这种境地的行动,并且还有一种沉迷其中的趋势。这些在玛丽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束缚着玛丽幼小的心灵。这种束缚,在玛丽十五岁离家求学时得到了改善。她住进了寄宿学校,而且还如愿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经济上的独立,表示她从那个家庭中彻底解脱出来了。而父母的离世,更是解除了那个家对她所有的束缚。
  (二)社会生活中朋友对女性的质疑。然而,父亲的死,虽然让她彻底摆脱了父权对自己的控制,但并不意味着父权约束时代的结束。好景不长,以其朋友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维护者绝不容许一个女人不按照男人的标准生活,而去追求自由的单身生活。玛丽对于单身以及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违背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因此新的父权的行使者——她身边的同事以及朋友,开始对玛丽的人生进行干预。他们的传统意识与玛丽所喜欢的单身女性生活起了冲突。她们不能容忍玛丽在那个年龄依然单身,依然是少女装扮。最重要的是,玛丽对婚姻的抵制是完全不符合传统女性角色的需求。因此,又一次,玛丽受到了巨大压制。
  (三)婚姻生活中丈夫对妻子的压制。夫权是男性社会的又一大表现。玛丽受不了社会上的风言风语,最终嫁给了迪克,一个贫穷的农场主。婚后便跟着他去了非洲的农场。她断然地离开了城市,与自己的过去决裂。玛丽的丈夫是一个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而且缺少思考头脑,缺少决断能力的人。玛丽其实比她的丈夫能力强,但是出于对男人自尊的保护,玛丽没有替他撑起经营农场的重任。而迪克为了维护自己男人的权威,也不采用玛丽的正确建议,导致农场经营状况越发惨淡。而玛丽也懒得去管,听之任之。这些更进一步展示了男权对于女性的约束,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女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表现。如此导致他们的生活更加穷困。
  二、女性的自我局限
  在一种社会制度下,人是受着社会制度以及其所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所影响的,人的观念自然也是受其左右的。女性没有能够实现自我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女性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 女性自卑情结的影响。弗洛伊德通过对男女的性别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个社会中,她们处于次要的地位。玛丽生活的那个社会当然也是如此。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内心对于自我的定位是自卑的。
  这种自卑感在玛丽身上的表现几乎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小时候,当她可怜兮兮地跟在母亲后面进进出出直至最后的悲剧,她始终受到这种外界强加的自卑情结的困扰。而且在潜意识中玛丽其实一直在与这种情结抗争着,意图超越它。小时候,受制于母亲的情感波动,每次母亲伤心牢骚之时,她都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她有留下的必要,尽管自己可以走开,但是她不能。后来,她读书以及工作时期对男性的漠视和不积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童年时期父母给她印象的影响,她对于男性有着一种自小而生的厌恶。婚后对丈夫冷漠与不屑,任由丈夫执迷不悟。她曾试图给出建议,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丈夫的固执己见和独断专行,导致玛丽最终放弃了。让玛丽产生这种“男尊女卑”思想的正是父权制社会的传统婚姻概念:男人是一家之主,不容侵犯。这种思想已经深入玛丽的思想。这也是受教育的传统女性的悲哀之处:明明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超过丈夫,但是却选择放弃。传统的思想让她们对于男人的期望已经远远高出了男性的实际能力,这样就完全束缚了她们的自身能力和主动意识。   (二)传统女性特色的束缚。非洲殖民地时期的女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男性长久依附,主体意识尚未萌发,一直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玛丽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社会赋予女性的依附、忍让和妥协。这些让玛丽在进行自我认识以及自我选择时不免迷失了内心需求。
  对婚姻的妥协让玛丽的命运从此改变。为了消除她的第一个生存危机,得到社会的认可,她选择了结婚。然而代价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这为她之后的悲剧归宿埋下了一颗炸弹。玛丽在混乱的生活里没有一点支撑,作为这种社会制度下的毫无主动权无助柔弱的女性,她能做的只有妥协,走社会为她安排好的路。
  对于丈夫的忍让依附,让她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慑于夫权不容质疑的权威,玛丽尽量做好自己的本分:做一个贤惠的家庭主妇。明知迪克会犯一些显而易见的决策性错误,玛丽也不会直接加以制止。她能够做的,只是建议。而在丈夫坚持己见之后,玛丽依然会跟着他去做。她心存幻想,期望能够依靠丈夫让境况变得好点。这种忍让让玛丽逐步失去自我意识,自主能动性也逐渐受到了压抑,以致最后变得麻木,生存境况恶劣到惨不忍睹。当丈夫已经不能满足她的精神需求之时,摩西的出现给她带来了精神上的依附主体。然而“种族歧视”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深入人们的思想当中。黑人与白人之间差异太大,任何人无法逾越。但是因为婚姻的苦闷,生活的孤独,丈夫的不济,机缘巧合之下,玛丽与黑人摩西之间有了一段社会所不可容忍的跨族之情。这成为她悲剧结局的第二颗炸弹,也是致命的一颗。
  妇女们通常是通过男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一味使用男性价值标准,最终必然会导致女性自我的丧失,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下和一种价值标准下的牺牲品。莱辛意在超越传统的对于男权批判的单一视角,对于女性的关注着力于女性自身,通过对女性深层自我的发掘,找出女性自身陷入生存困境的原因。仅仅凭借女性自我认识对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平衡的社会关系是不够的。莱辛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的关注,更深层次的,她在强调一种和谐。有如像迪克这样的男人从某些层次上说也是受压抑的一方,这是一种外在的大环境对人(包括男性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自由”不仅仅是冲破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藩篱,而是在获得自我之后能够有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整个人类,包括了男人、女人,都要受到生存环境即社会制度、社会习俗、传统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的控制与支配。正如多丽丝在《金色笔记》中所说的:“人类社会是由女性和男性组成的,无论是男性统治女性还是女性统治男性,都是片面而过激的行为,她认为解决女性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消极无为的思想,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肩负起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男性一道打破共同面对的困境,只有两性间相互支持,和谐共处才是女性以及男性实现自由、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一蕾译.野草在唱歌[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9.
  [2]西蒙娜·德·波伏瓦,郑克鲁译.第二性(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3]沈洁玉, 蔡玉辉.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唱歌》心里层面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
  [4]郑岩.权力规训与个体生存——解读《野草在唱歌》中的女性生存现象[J].文艺评论, 2007(12).
  [5]彭丽华, 林桂敏.莱辛与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J].求索,2009(3).

《野草在唱歌》中折射出的女性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