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1期 ID: 421795

  

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看其人生演变

◇ 杨月秋

  摘要:在西方现代文化变革的进程中,莎士比亚文学作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一个过渡。本文通过对其文学作品的解读窥视了其明朗乐观、阴郁悲愤和浪漫空幻的人生演变。
  关键词:莎士比亚 文学作品 明朗乐观 阴郁悲愤 浪漫空幻
  本·琼斯对莎士比亚的评价是“时代的灵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这一点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莎士比亚对古代的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英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等三大传统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效发展有着突出贡献。莎士比亚的文学生涯中共有37部文学作品(戏剧)和154首14行诗,这些作品中有很大部分成为当时以及当代读者的精神食粮。本文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对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按其不同的创作时代以及不同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可以划分为早、中、晚3个不同时期。其中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可以说,这三个时期的演变就是莎士比亚人生的演变。
  一、明朗乐观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早期创作时间可以限定在1590—1600年,这段时间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整体呈现的是明朗乐观的主题。分析原因,本文认为在作品的创作背景中莎士比亚受到了当时英国大环境的影响。1950-1600年的这一时期,英国正是历史上伊丽莎白中央主权时期且还处于巩固阶段,无论是王贵们还是贫民们都对新的国家充满了希望,1588年,英国战胜号称“无敌舰队”的西班牙更使莎士比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进一步促进了其对生活乐观情绪的形成,以及对人文主义思想实现的坚定信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喜剧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明朗与乐观。其代表作品有1592年创作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和1599年的《亨利三世》。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对封建暴君的谴责,歌颂当今的开明君主。还有其在1596年所创作的喜剧《仲夏夜之梦》,1600年的《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等。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也创作了部分悲剧作品,但与后期所创作的作品相比还是具有很多的明朗乐观的因素,例如1595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罗密欧和朱丽叶间的曲折爱情故事。但是这些文学作品中创作者无论是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创作的艺术风格上,都和其所创作的喜剧作品相似。流露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并且通过全剧的欣赏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比如在月夜相会中罗密欧对朱丽叶的表白:“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爱情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事,它都会冒险尝试,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窥视出莎士比亚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坚信。
  二、阴郁悲愤
  通过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分析,本文认为,从1601年到1607年间是其文学作品创作的中期,这一时间段所创作的作品整体主题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由早期的明朗乐观发展成中期的阴郁悲愤。归其文学作品创作主题与风格的转变原因,本文认为是因为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时间里对英国发展的憧憬受到了打击,早期的希望被英国时局发展的现实所击破。其中对莎士比亚影响较深的应该是英国王权和国内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间联盟瓦解的颓势,还有英国农村愈演愈烈的“圈地运动”。这些事件在莎士比亚的眼里都是导致英国社会矛盾不断深化,政治经济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深深地映入莎士比亚的眼里、头脑里,左右了其创作主题的发展方向。英国后期的詹姆士一世主权更是挥霍无度与倒行逆施,这时期的英国已经是惨不忍睹,英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莎士比亚逐渐对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矛盾加剧的体会越来越深刻。这种深刻开始在他的创作作品中加以体现,也开始影响到了其文学作品主题的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作品的创作主题已经由早期的歌颂充满理想和希望的人文主义理想,开始逐渐转向深入批判与揭露社会罪恶和黑暗的一面。中期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莎士比亚在1601年创作完成的《哈姆雷特》,1604年创作完成的爱情悲剧《奥赛罗》,还有在1606年创作完成的《李尔王》和《麦克白》。在这一时期中莎士比亚也创作了喜剧,如《终成眷属》与《一报还一报》等,但其作品中不免具有悲剧色彩。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作者希望有革新政治的人文主义出现,这一思想反映出了作者对政治稳定与国家统一问题的关注。文学作品《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是丹麦王子为其父复仇的过程,较集中地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艺术成就,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堪称是莎士比亚艺术的最高成就。我们知道一般优秀悲剧中的主人公,既没有性格,也没有命运,而只表现为笼罩一切的单一目的,以及此目的的自我实现。由“哈姆雷特”来象征的两种人性相互间的对立和冲突容易带给我们“人物性格多样性”的幻觉,并终于使得我们误以为《哈姆雷特》是所谓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莎翁悲剧的基本主题,即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作品《哈姆雷特》并不是孤立地只写宫廷复仇,而是从各个社会层面去展开情节。不仅如此,作者还注重了文学作品冲突的紧张曲折创设,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更令我们称赞的是在作品中作者还融合了悲剧与喜剧的双重因素,使全剧呈现出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特点。作品在人物对比上着重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身上有着一种犹豫、优柔寡断的性格,这种性格导致了其只重视个人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其始终是孤军奋战。例如,作品中用雷欧提斯的鲁莽来突出哈姆雷特的谨慎。在人物心理的揭露与刻画手法上利用独白加以完成,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为了实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揭露与刻画,莎士比亚为哈姆雷特设计了六处之多的大段独白,通过这些独白将其内心的思想转变与内心矛盾以及性格变化等一一反映出来。这出悲剧的作用,即唤起人的正义精神和价值意识。作者写这个剧的目的,除了情节给人以娱乐、认识现实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之外,主要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个有教养、有正义感、有聪明才智和改革现实理想的王子,寄托自己改造人、革新社会、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文主义的人生、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思想,因此可以说是莎士比亚人文思想的总结。
  三、浪漫空幻
  对于莎士比亚在1608年到1612年的文学作品创作,本文认为应归为其文学作品创作的晚期。其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已经演变成浪漫与空幻。英国发展的不理想导致了莎士比亚这种阴郁悲愤程度的加剧,其对人文主义的理想彻底失去了信心,于是决定退居故乡从此开始浪漫主义传奇文学作品的创作之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有1609年创作完成的《辛白林》,1610年创作的《冬天的故事》,还有1611年完成的《暴风雨》。通过对以上作品的欣赏,我们发现传奇剧的特点除了具有“悲剧性冲突”与“喜剧性大团圆结局”之外,还具有丰富的传奇色彩特点。以堪称莎士比亚传奇剧之一的《辛白林》为例,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更能代表其思想的转变。这部文学作品被界定为悲喜剧,有时也因悲剧趋势的故事结尾而被定义为悲剧。该剧内容主要由三个结构复杂的情节盘织交错在一起。其一是致力于推翻罗马统治的国王辛白林,其二是被驱逐将军培拉律斯,其三是辛白林的女儿与波塞摩斯·里奥那托斯间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封笔之作《暴风雨》也被后人认为是对“宽恕与和解”的解读,是对“人类是多么美丽”的写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三个不同创作时期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变化更是其人生演变的写照。其早期喜剧作品多以乐园景象,乐观而明朗情调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中期莎翁笔调缺少了明朗乐观,演变为阴沉;后期的莎翁创作又回归到早期光明与欢快基调,虽有悲剧,但不再是那样的阴沉与悲壮。通过对莎翁作品的欣赏,我们能体会到其通过作品所表达出的多层次需要,包括社会安全层面的、爱情与友谊层面的、人格尊严层面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层面的等等。因为,这些需要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意识到必须追求的,也是人文主义者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07.
  [2]约翰·斯道雷,杨竹山,郭发勇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3]刘建军.关于文化、文明和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1(2).
  [4]郝佳荣.论文学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5):32-33.
  [5]曾钫,刘泽群.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J].作家,2010(24):56-57.
  [6]林富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魂”——人文主义精神[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8):201-202.
  [7]袁颖磊.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和其悲剧成因小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165-167.

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看其人生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