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本为量词,在唐朝时演变成助词,后来成为词缀。“真个”的“个”即是词缀,“个”能否演变成词缀,不仅和后面的成分有关,还和前面的形容词有关。“真个”形成的语言机制是非范畴化的,具体体现为类推和重新分析。同时,“好个”在“真个”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真个 语法化 类推 重新分析
“真个”作为一个方言词经常使用,但是“真个”中的“个”的性质是什么,与“好个”中的“个”是否相同,“真个”又是如何形成的,有必要进行探究。
一、 “真个”结构的句法特征
为了便于陈述,下文中NP代表体词性短语,VP代表谓词性短语,A代表形容词,结构搭配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真个+NP
(1)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师曰:“当面蹉过。”曰:“真个作家。”师曰:“白日鬼迷人。”[1]
(2)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师曰:“真个谩语。”问:“凡圣相去几何?”师下禅床立。
这里“真个”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但“个”带有量词的性质。
(二)真个+代词
(3)正使真个能如此,犹不是,况为此说者,其实只是懒计而已!
(4)程子谓“能作许大识见寻求”,真个如此。
“如此”是代词,但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是代谓词。
(三)真个+VP
(5)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6)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四)真个+A
(7)检点自家身命果无欠阙,事君真个忠,事父真个孝,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其乐孰大于此!
(8)看他作一场佛事。真个希奇。皆不思议之功勋。自心之神力者也。
(五)“真个+”
(9)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
(10)问:“云开见日时如何?”师曰:“谩语真个。”
笔者统计了各个年代代表性的著作,搭配情况如下:
语料年代 作品名称 后为VP 后为AP 后为NP 后为代词 后无成分
唐 《全唐诗》 7 0 3 0 0
宋 《全宋词》《朱子语类》 260 39 7 4 16
元 《元刊杂剧三十种》 4 1 0 0 0
明 《喻世明言》 49 1 0 0 0
清 《红楼梦》 17 1 0 0 2
上表表明,“真个”后出现的谓词性成分很多,名词性成分少,《朱子语类》中出现了四例代词“如此”的情况。
二、“真个”的“真”和“个”
《说文解字》:“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段注:“引申为真诚。”《玉篇》:“真,不虚假也。”“真”为形容词,后来经过词义引申,出现了副词用法,表示强调或者确认,先秦已有用例,一直沿用至现代。
“个”在古代汉语中有三种写法:个、箇、個,而且读音也不完全相同。据洪诚考证,“个”曾是“介”的简笔字,“个”的语源为“介”,本义“独特”,早在《礼记》、《左传》中已有使用。[1]游汝杰认为量词“个”不可能从形容词“介”演变而来,也不可能是从“偏”义的“个”演变而来。[2]在汉语史本身我们还没有找到量词“个”的语源,不管“个”的语源怎样,“箇”作为量词,始见于《说文》,本义“竹枚”,《方言》:“箇,枚也。”郭璞注曰:“为枚数也。”唐宋时渐趋流行,“個”字最早见于郑玄《礼仪注》,元以后趋于普及。“个”则当在“箇”之前。先秦经籍作“个”,不作“箇、個”。魏晋以后,“个”“箇”“個”为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写法。可见“个”在古代的字形不统一,但是意思和用法却是一致的,都是作为量词来使用的,唐代开始,“个”出现了助词用法。曹广顺指出,“个”是近代汉语中产生的一个结构助词,它是由量词发展来的。且还认为助词“个”是南方方言的用法,而北方方言则使用助词“底”[3],但不完全是这样的,如山西方言中,就有以下用例:
(11)你早个值啥去哩呢?
但“真个”的“个”不是助词,而是词缀。“真个”是高度凝结的词,“个”只能是由助词虚化而成的词缀。另外香坂顺一认为“真个”的“个”与“的”相当。[4]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近代汉语中有“真个的”,如果“个”与“的”相当的话,就没有必要在后面再加“的”。如:
(12)那贼道:“好和尚!真个的头硬!”
(13)蒋平道:“小弟虽不去,真个的连个主意也不出么?此事全在丁二弟身上。”
可见,“真个”的“个”是词缀,它并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它只是附在“真”这个形容词后的一个后附成分。作为结构助词“的”可附在其他词的后面构成体词性质的“的”字结构,但是“个”与之不同,不能附在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体词性的结构,“个”并没有改变原有成分的词性和功能。
三、与“好个”比较
“好个”产生的时间较早,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如:
(14)师云,好个草贼。老宿云贼贼,便出去。
“好个”中的“个”具有量词的性质,中可加数词“一”,另外,也有“真(个)”和“好个”连用的情况。如:
(15)王忠道:“真好个谋人佛,强奸佛。”
(16)李逵笑道:“真个好个宋哥哥,人说不差了!便知做兄弟的性格!”
通过比较,可得知“真个”的“个”是个无义的后附成分。但是“好个”和“真个”却呈现出以下不同“个”的性质。“好个”中的“个”为量词,“真个”中的“个”虽然在近代汉语中相当于助词,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却已转变为了一个词缀。因此“好个”是一个语法构式,而“真个”却是一个词。形成此不同的原因在于“好”和“真”的不同。“好”是用来形容物的性质,而“真”却是用来形容某个动作行为的。因此决定了“好个”后的成分一般是指称性的,而“真个”后一般是陈述性的。
四、词化成因
表“的确,实在”义的“真个”的产生比同义的“真”晚很多,而同义的“真的”更晚,它可以看做是形容词“真”和助词“的”组合在一起的。它是结构助词“的”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它们的形成按照“真——真个——真的”这样的顺序,但后来“真个”保留在方言中了,普通话中使用的是“真”、“真的”。董秀芳在论及汉语双音词的主要衍生方式时指出,“双音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词的最主要的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5]
另外,“好个”在“真个”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北大语料库,“好个”在唐五代时期已大量出现,而“真个”出现较少,可见“真个”是在“好个”的基础上类推而成的,在此基础上,“真个”最早只和名词性成分搭配,后来推广到动词,形容词。在此类推的过程中,需要对结构重新分析,形容词+个+P,原先为“形容词+(个+P)”经过重新分析变为“(形容词+个)+P”。
五、小结
通过分析,“个”本为量词,而在唐朝时演变成助词,再后来成为词缀。但是由量词到助词再到词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它们的界限我们很难区分,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渐变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树立起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真个”形成的语言机制是非范畴化的,具体体现为类推和重新分析。“好个”在“真个”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能否演变成词缀,不仅和后面的成分有关,还和前面的形容词有关,如在“形容词+个”结构中,“好个”中的“个”为量词。“真个”中的“个”为由助词发展变化成的词缀。
参考文献:
[1]洪诚.略论量词“个”的语源及其在唐以前的发展情况[J].南京大学学报,l963(2).
[2]游汝杰.汉语量词“个”语源辨析[J].语文研究,1985(4).
[3]曹广顺.说助词“个”[J].古汉语研究,1994(4).
[4]香坂顺一.水浒词汇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5]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