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并称品特的作品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本文就品特在《房间》中塑造的威胁效果展开探讨。
关键词:房间 品特 威胁
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在其代表作《房间》中植入了日常生活背后的恐惧以及荒谬,剧中罗斯对房间的苦心经营和她刻意逃避过去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以及闯入者给她带来的一步步升级的威胁感,有力地表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威胁,无论怎么样逃避也无济于事。品特通过房间这个背景,围绕人们之间的潜在威胁,深刻地剖析了人的内心世界,把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通过最简单的背景和最通俗的对话阐释出来。
一、《房间》里的威胁
罗斯是一位从不出门、蛰居在自己房间内的60余岁老大妈。她对自己的房间很满意,没有人来烦她。房间很暖和,而房间外是寒冷的初冬之夜,罗斯为丈夫伯特准备食物,喋喋不休地劝丈夫不要出去,房间很好很暖和,同时对又黑又湿的地下室及住在地下室的人充满好奇。伯特一言不发地吃着东西,房东基德来访,说了一堆关心问候伯特·赫德的话,伯特却依旧没有回应。基德走后, 伯特也开车外出了。随即又有一对陌生夫妇敲门找房东,得知自己的房间将“变成”空房而成为出租对象时,罗斯的恐惧感和不安感不由加剧了,莫名的威胁感袭上心头。陌生夫妇离开后,基德又闯入告诉罗斯:地下室有位陌生人想见她, 并且此人已经等她好几天了。地下室的神秘人物黑盲人赖利至此登场,从赖利与罗斯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旧识,而且罗斯似乎为了逃避过去的痛苦经历而离开了她以前居住的地方。经过一番逃避后她才拥有了现在居住的这间房,这间给她带来安宁和温暖的房间。然而这段罗斯隐藏在内心的痛苦经历,却被黑人赖利无情地挑起,罗斯内心的威胁已达到临界极点。随后伯特回家,将赖利打倒,罗斯失明了。对罗斯而言,除了房间,其他都是黑暗的,而诸如地下室那样的黑暗之处,还暗藏威胁,她逃避过去的痛苦经历,苦心为此房间里营选的光明及温暖,可这份光明温暖却一次次被闯入者推倒,最后甚至由于闯入者的到来引发了暴力,此时的房间对于罗斯而言,已然同外界的黑暗无异,因此她什么也看不到了。
二、意向“房间”窥探的威胁效果
在《房间》这部戏剧中,房间成为罗斯逃避过去的最佳庇护所,她不愿意离开房间,更不希望外面的人闯入她的房间来破坏她所谓的宁静生活。品特抓住了罗斯对房间的依赖心理来展开戏剧情节,她多次在伯特面前称赞自己的房间,以表现她现在的满足感,罗斯努力地经营着这个温暖的房间,这间房自然而然成了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不会打搅别人,同时也希望别人别打搅她,别闯入她的生活,她希望有自己安宁的生活和独立的空间。罗斯用房间把自己封闭起来,阻隔了自己与外面世界的交流,从而来逃避可能降临的威胁。但是这种外来的威胁是不可逃避的,随着闯入者一次次地出现,罗斯的房间也受到了无形的威胁。第一次房东基德闯入,说是来看看管道有没有问题。基德提到了旧摇椅,甚至说罗斯现在住的房间以前曾是他的卧室,此时罗斯的内心隐约已感受到了一丝威胁,她从心底担心基德将房间收回,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第二次房间的闯入者是一对要来租房的陌生夫妇,他们说:“地下室里的人说还有空房,有一间,他说是七号房间。”而所谓的七号房间正是罗斯的房间,此时罗斯更为不安了,他们走后,罗斯“看着门关上,向门走几步又站住。她把椅子搬回桌边,拿起杂志,翻翻,放下……”这一系列的动作更彰显了她内心受到的威胁及不安。之后基德又来了,他说一听到车子走了,就急忙赶下来,他指的是伯特的车子,而罗斯却误以为是租房夫妇的车子,她还以为房东赶下来是要请她让出房间呢。房东说地下室里有个人要见罗斯,这个人就是黑盲人赖利,从他俩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他们是旧识,此时罗斯内心的伤疤终于被彻底地揭起,她之前所做的努力功亏一篑。她内心深处隐藏的连她自己也不愿意触及的往事最终还是被黑人赖利无情地挑起,因此她的内在精神防线崩塌了。戏剧全篇围绕罗斯的房间展开,在三个闯入者对房子的目的和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罗斯内心害怕失去房间的恐惧心理,她担心每个闯入者都会对她辛苦经营起来的温暖房间造成威胁。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也随着闯入者的进入而一步步升级,外来威胁也就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从语言特点上看外来事物带给罗斯的心理威胁
品特戏剧主要使用日常生活中通俗、毫无意义而又无厘头的对话来引领情节的展开,所以剧中人物的对白往往是前后重复而又矛盾、答非所问式的话语。同时品特还常常通过停顿来转化和逃避话题。剧中人物含糊其词的对话似乎想要掩盖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逃避某些东西,这些因素都加强了作品中人物的神秘感,渲染了整个戏剧的恐怖气氛。
《房间》整部戏剧主要运用了日常口语常见的赘述、前后矛盾、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等语言表达方式,另外多处用到“停顿”这一词。这些语言特色都加强了整部戏剧的神秘感和恐怖气氛,让人感觉到处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威胁。这种威胁存在于亲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屋里屋外之间。作者正是紧紧抓住这一语言特色来强调威胁,渲染这种威胁的气氛,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和恐惧。重复与唠叨是品特语言特色的一大亮点。戏剧开始便是罗斯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天气、食物等等,她的话都是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唠叨。即使没有得到丈夫伯特的丝毫回应,她也始终不厌其烦地讲着,而且她的自言自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作者通过罗斯零碎而又通俗的自言自语来反映罗斯内心的不安。她的滔滔不绝正好是其不安情绪的暗示与表现,她企图用话语来掩饰,用她现在的“满足”掩饰内心暗含的恐惧。她多次提到窗外的情况,并且走到窗边拉紧窗帘,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罗斯内心的恐慌以及对外界威胁的担心,她宁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愿意出去透透气。
品特构思戏剧时还比较重视伏笔的铺设。从一开始罗斯的唠叨中就已经提到了罗斯对地下室是否住人非常感兴趣,而后与桑兹夫妇的对话中再次涉及地下室的陌生人,最后当基德尖锐的敲门声响起时,我们才知道地下室的陌生人是为了见罗斯才来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在渲染地下室的陌生人,但是地下室的陌生人直到最后才出现,并把整个戏剧推向了高潮。这从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更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文章反复强调地下室的潮湿和黑暗,这一环境特点又为这个地下室的陌生人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所以,整部戏剧的威胁气氛也在作者的伏笔中逐渐升级,最后进入高潮;罗斯的内心也不断受到威胁,最终在高潮阶段彻底崩溃了。
品特还喜欢用“停顿”来制造一种安静而又神秘的舞台效果,这个“停顿”还能用于跳转人物之间的话题,充分展现人们之间刻意的回避和掩饰。当罗斯追问基德“这儿什么时候是您的卧室”时,基德回答“过去的好时光”。这句话触及了罗斯内心深处隐藏的过去,也是她不希望被触及的东西。而此时作者选择了“停顿”,在停顿之后罗斯便把话题转移了。作者这一招非常成功地表现了罗斯刻意回避话题,努力逃避过去的心理。罗斯一直在逃避过去,品特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点,让她在前面的情节中处处有所顾虑,处处谨慎隐藏和掩饰。只是她没想到恰恰正是这种刻意的回避导致了整个戏剧罗斯最后的悲惨结局。品特看似毫无意义的口头式对话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可见其语言表现力的功力之高。
参考文献:
[1]牛鸿英.房间里的威胁与静默[J].当代戏剧·外国戏剧,2007.
[2]臧运峰,王颖吉.破碎的语言:试论品特的威胁喜剧[J].当代文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