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以司马迁的《史记》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司马迁的生死观,围绕司马迁身世及经历对《史记》生死观产生的影响、《史记》中司马迁生死观的具体体现展开讨论。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文本 生死观
司马迁作《史记》“成一家之言”,《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件事件,除了基于史实之外,更多的是寄寓了司马迁本人的主观思想,融合了自身特殊而深沉的情感,渗透了他对人生、对生死全面透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我们读《史记》,评析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时,都是在读司马迁的故事,在读司马迁本人。
一、司马迁身世以及经历对《史记》生死观形成的影响
司马迁忍辱含垢作《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姑且不论其在文学界、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单就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就不可胜数,我们也从中获益良多,其一言一行都传递着一种悲壮,从他本人身上就可以读出他对于生死的态度。
(一)以生死争正义,史官的抉择。史官是封建王朝中最为奇特的官吏之一,他们为前代的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他们存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朝的控制力。史官这种官职并没有什么实际职权、反而有不小的风险,也因此成为了能够左右世人思想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从他数十年著史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史官是他最为认同的身份与角色。
(二)为忠臣义士辩护。对于李陵这件事,司马迁一直是心有余悸的,对同朝为官的同僚们的那样一种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充满了愤慨,同时对李陵本人,他也充满了同情。当汉武帝召问司马迁的时候,他便以自己对汉武帝的“拳拳之忠”坦率地说了他的看法。司马迁说出了肺腑之言,这也为自己的活罪埋下祸根。
敢于说真话,勇于说实话,太可贵了,只是源于他有一颗正直的心,一个刚正不阿的灵魂,这才能让他永不朽!
(三)含恨承志著青史。人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是要让它闪光,要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待后人评说,仅仅以一死来抗争黑暗,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无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
二、《史记》中蕴含的生死观
《史记》中描写了众多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有司马迁给他们贴的特定“标签”,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牵动着司马迁的心,这些人物的生死抉择不尽相同,本节将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分析《史记》中所蕴含的生死观。
(一)讲求道义精神,甘心为知己者死的生死观。《史记》中充斥着一股蓬勃的道义精神。这也是司马迁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折射。道义精神在《史记》中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必须尊奉的基本准则,是上古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理念精神。
鲁仲连为人重义,“好奇伟锻傥之画策”,好持高洁而不仕,喜爱替人排忧解难。他游于赵国,会秦围赵,而魏亲秦,魏将新垣衍欲令赵国尊秦国为帝。鲁仲连义不帝秦,面对辩者,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最终令新垣衍心服口服:“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平原君欲封他,他却再三辞让,终不肯受。后齐将田单反攻聊城,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于是写信给燕之守将,动之以利害,使燕将自杀,聊城乱,不战而下。齐欲爵赏他,他却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言出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司马迁肯定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重道义,为知己者死,体现了士人们高昂的精神理念和讲情重义、知恩图报、勇于赴死的文化精神。
(二)“忍辱以求生”的生死观。和“士可杀不可辱”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生死观是“忍辱以求生”,这样一种生死观讲究人生的价值、注重生命的质量,一时的屈辱算不了什么,痛定思痛,暂时忍辱来求得生存的伟大。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有时不得不使自己忍受在精神尊严等方面让人难堪的耻辱。
在这方面,司马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在被怀疑是有“诬罔”这样的“大不敬”的欺君之罪之后,司马迁其实是有两个选择可以免死的:一是入钱五十万赎死。正所谓“募死罪入赎钱五十减死一等”,二是景帝时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许之。”司马迁因为“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于是只能在死和腐刑中做选择,他最终选择了腐刑。司马迁十分痛苦,陷入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父亲司马谈临终前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耳畔,声如洪钟,使他不得不记住自己的使命。
楚国伍子胥,父兄都被楚平王杀害,他先是逃到郑国,后来由于太子建对郑国图谋不轨而事败,只好冒着凶险逃过昭关,在渔人的帮助下,逃到吴国,沿途乞讨,受尽屈辱。然而,深藏在他心中的复仇烈焰始终不灭,最后他终于干成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司马迁以欣赏的语气评价说:“太史公日: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
三、《史记》中司马迁生死观的具体表现
(一)面对死亡,从容坦然。项羽垓下战败,乌江不渡,自刎以谢江东父老,以殉霸业;伯夷、叔齐让国不就,及周伐纣,义阻武王,不为见纳,退而不食周粟,采薇作歌,饿死于首阳山;屈原生而具有“内美”,终身实践一个“修”字,然而却为小人所忌,被谗见疏,终为放逐,直至“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不毕辞而赴渊兮”(《楚辞·惜往日》),是为理想和高尚的节操而殒身;白起宁死不做败军之将;李广引刀自刎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二)善于权衡,明于生死。《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楚平王所囚,楚平王以伍奢名义派人来召伍氏兄弟回郢,兄弟二人所面临的情势是一样的。于是兄弟二人分别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一个束手就擒回去陪着父亲一起死,一个杀出重围历尽磨难逃到吴国。在这里,伍氏兄弟考虑的就是怎样才能使生命呈现出更大的价值:日后能报大仇的,那就“活”下去,因此不必顾忌眼下被人视为大逆不道;日后无以有所作为的,那就不如现在“死”,还能落一个忠义孝顺之名。最终,伍子胥不仅报了杀父之仇,而且成就了功名事业。
四、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司马迁在人格尊严受到了巨大伤害面前,没有选择结束掉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延续自己的精神。保存自己的价值,用写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用“立言”的方式来践行人生价值。从《史记》文本中就可以窥探出司马迁生死观的特殊含义,这个时候司马迁创作的行为本身已经具有了生命意义,这个时候躯体的存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选择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并以此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捷.试论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J].人文杂志, 2002(02).
[2]刘道锋.从“史记”文本看司马迁的生死观[J].语文学刊, 2009(1).
[3]张黎.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4]时红明.“报任安书”,让你了解真正的司马迁[J].文学长廊.
[5]司马迁.史记(全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6]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和风格[M].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