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1期 ID: 421819

[ 郭晶 文选 ]   

外国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 郭晶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者分别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研究层面来研究译者的不同风格。本文首先研究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认识到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对翻译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翻译需要较好地转换语言和文化,还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要求,这些都是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出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在语言、文化以及审美层面的具体体现,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外国文学 翻译 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语言能力、技巧,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不断剖析原文的语言材料和信息,找到作者创作的思路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目的语的相关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原文。无论是在理解原文还是在表达原文的阶段,都需要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作用。本文所认为的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的主动性角色,就像电影或电视演员一样,忠实地翻译和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和思想。
  与影视剧导演相同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设法研究运用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语言间的转换,而且还要在不同的文化间进行转换,这就需要译者开展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译者所进行的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劳动的语言活动,它的难度至少和原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旗鼓相当,或者要难于原作者的创作活动。译者要通过翻译活动来传达不同的文化,这样就需要它深谙两种或更多类型的语言文化。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充分把握词、句、篇章词句以及狭义的上下文联系,还需要忠实地表达出原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时代风貌,充分考虑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分析原创作者的世界观、创作目的、原著中的思想、风格、写作手法以及艺术风格等。在此基础上,译者要充分地分析读者对这本译著的需求,译文可能造成的社会效应以及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二、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汉中的具体体现
  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很多中文译者先后翻译了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本文则选取了其同一时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中文版本,中国著名翻译家孙致礼在1990年翻译了《傲慢与偏见》,而且译林出版社随即出版了这部新的译著,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1996年翻译家张经浩也翻译了这部著名的英国小说,张经浩的这部翻译作品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发行。文章研究了这两种译本所翻译的源语言、审美以及文化等层次的不同翻译特征,认真地研究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用。
  (一)语言层面上的体现。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地借助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技巧,将源语言作品翻译为目的语,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出了译者主体性。以下是具体实例:
  例1: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 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 little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 temper.
  孙译:这位太太的脑子并不难以捉摸,她显得喜怒无常、智力不足、而且孤陋寡闻。
  张译: 这个太太的头脑也不管用,而且肝火很旺,孤陋寡闻、没有悟性。
  在孙译文中,将此处的uncertain temper翻译为了“喜怒无常”,但是张译文却把uncertain temper翻译为了“肝火很旺”。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孙译文的翻译比较准确,也非常到位,比较忠实地表达出了源语所蕴含的意义。但是张译文处理为“肝火很旺”,这非常容易让读者误解此处的含义。在中国的中医看来,“肝火旺”是某种病,也就是俗话说的“上火”,它可能会使得人们感到心烦意乱、容易发怒、头胀头痛、睡眠不好等多种身体不适。然而在分析原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贝内特太太只是脾气乖戾,并不是说她有此种类型的疾病。从此处来看,张译文的“肝火很旺”没有忠实地表达原文含义,这样就可以看出译者翻译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性。
  例2:They attacked him in various ways; with bare faced questions, ingenious suppositions and distant surmises, but he eluded the skill of them all.
  孙译:从她们母女们来看,在尽可能地运用多种赤裸裸的方式来盘问贝内特先生,她们的假想是特别奇怪的,而且还在没有边际地胡猜乱想。但是,不管她们运用多么高超的方式来盘问他,他都是十分高超地敷衍着她们。
  张译:她们穷尽了种种方式来诘问贝内特先生,时不时地还直截了当地责问、挖空心思去猜测、旁敲侧击地套话,但是,贝内特先生都很好地躲过去了。
  从原文的基本内容来看,孙译很好地引出了下文,而且还非常巧妙地描述了她们对付贝内特的几种心思和方法,这样比较靠近原文的含义和内涵。张译的处理也很巧妙,运用了“单刀直入来问、挖空心思去猜测、旁敲侧击地套话”来进行翻译,这样就非常形象具体地展示了贝内特夫人诘问贝内特先生的若干种具体方法。这些翻译不仅十分容易理解,而且非常通顺,译文的文学性也因此大大增强。从此处来看,即便在面对相同的原文作品,孙译文在字句方面也尽可能地保持和原文一致,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孙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非常忠实于原作的创作思想。但是从张译文来看,为了达到生动和通顺的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过分地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作用,使得译文运用了创造性的词语以及句式。但是,从原文含义来看,译者过于大胆的措辞使得很多内容超越了源语言作品的含义。因此,孙译文的语言翻译明显地要比张译文要更忠实于原文。而且,这些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和表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译法的不同,而且也可以看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化层面上的体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入到源语言文本所展示的世界,然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却不可能高度地摆脱自身的文化背景影响。译者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将自身所熟知的知识、理念、表达用语、表达方式、思想以及信仰都带到目的语文本所揭示的陌生世界中去。
  例3:As to Miss Bennet, he could not conceive an angel more beautiful.
  孙译:在讨论贝内特小姐的过程中,他绝对不会认为还会有比贝内特小姐更加美丽、漂亮的天使。
  张译:至于说到贝内特家的大小姐时,在他看来那可真的是美如天仙。
  “angel”在英语中的本来含义是“天使”,但是张译文却将其翻译为了“天仙”,尽管此类短语在中英文中都被看作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它们却具有着截然不同的宗教意味。“天使”是西方宗教里面的“神的使者”,如今经常用来象征非常甜真、可爱的女人。但是,“天仙”却专门指的是九天之上的“仙女”,如今多用来比喻美女。从中英的文化对比来分析,虽然天使与天仙仅仅差了一个字,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出了中英宗教文化的较大区别。
  (三)译者主体性在审美层面上的体现。在开展小说写作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它被看作为艺术性的语言。中国的著名作家就曾经很深刻地认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要运用目的语言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出原作品中的艺术意境。在此基础上,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可以像源语言读者阅读源语言作品时一样,可以从作品中得到较好的感动、启发以及感受到译作中的美。因此,在运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地将自己对作品的领悟以及审美感悟恰如其分地渗透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转换中去,尽可能地展示原文风格、思想和精神。
  例4: They entered the woods, and bidding adieu to the river for a while, ascended some of the higher grounds.
  孙译:他们走进了树林中,快速地就穿过了溪涧,登上看稍微高一些的小山坡。他们站在这里,顺着树林的空隙向前方观察,可以显著地观察到多种吸引人的景观,让人开展了无尽的想象:在一座座山上,整片的树林布满了这些山坡和山谷,对面的群山,除此之外,不时映入眼帘的还有那脉溪涧。
  张译:几个人走到了树林中去,一会之后就离开了小溪,爬到了一处稍高的坡上。从高坡上顺着树林的空隙望去,可以看到山谷、沿溪而顺势生长的一带树丛,这些风格都尽收眼底,山谷那边的山丘、断断续续的小溪半隐半现。
  从这段翻译文字来看,都很好地描述了伊丽莎白刚刚到达彭伯利时的情况,伊丽莎白对当地有如此的美景感到非常惊讶。从张译文来看,他的译文用词非常简练,但是源语言文字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被省略了,似乎不忠实于原文,但是张译文却非常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所蕴含的含义,而且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他的翻译风格,且色彩以及思想都高度符合原文,很好地跳出了原文形式的束缚。
  从孙译文来看,他基本上是根据原作语序来进行翻译的,选取了精准到位的词汇和句子,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原文形神兼备的翻译效果,不仅给译作美的形式,而且给读者良好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源语言形式、作品内容以及思想理念等。
  三、小结
  从上述论述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译者与原作者一样,都处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较多地体现出他们的译者主体性。本文所认为的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原文的含义,不能借题发挥、主观臆断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要充分地考虑到源语言作品的看法、观点及审美意识。因此,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较为自觉地发挥自身在翻译实践中的主要性作用,在准确地理解、把握原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之下,恰到好处地运用目的语言将它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
  [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谈起[J].中国翻译,2011(1).
  [3]侯林平,姜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9).
  [4]侯智德.译者主体性与认知策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

外国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