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德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很有特点的。通过各种渠道,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语文德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德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德育 内容特点 实施途径
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简称语文德育,就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以及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的内容
语文德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很有特点的,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通过各种渠道,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从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中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多方面的,可以学习爱国人物,效法爱国情操,比如学习苏武北海牧羊19年终得归汉的坚贞气节,学习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广胸怀;可以了解重大成就,认识祖国灿烂文化,比如了解圆周率、活字印刷、桥梁、园林宫殿建筑艺术等古今辉煌成就,“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可以欣赏风景名胜,激发爱国情感,比如学习各种以描写山川名胜为主的写景散文,饱览祖国锦绣河山,激起热爱祖国的炽烈情感。
(二)政治思想教育。语文德育富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听说读写,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觉悟的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学习《老山界》《风景谈》这类课文,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党的优秀战士、共产主义精神和党的理论;社会主义道路教育,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通过革命领袖著述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语文德育的重要内容,重点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道德的关键。在语文课里,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理论文章,比如阅读《个人和集体》、松树的风格》等,感受人格力量;可以通过学习典型材料,比如《鞠躬尽瘁》等,使学生受到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的道德品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敬业乐群、尊长爱幼、遵守公德、爱护公物、严己宽人、遵纪守法、先人后己、克己奉公、扶危济困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理想情操教育。理想情操是人生之旅的动力。中学生可塑性强,处于理想情操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最需要进行理想情操教育。而语文教学正适合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习《谭嗣同》、《与妻书》可以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烈勇于牺牲、改革图强的精神;诵读《海燕》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革命战士劈风击浪、追求理想的形象;读《谈骨气》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学《纪念白求恩》可以培养学生“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行为规范教育。语文德育的大量日常工作也是渗透行为规范教育的工作。阅读《早》可学习鲁迅刻“早”自律、刻苦读书的勤奋精神;学习《俭以养德》可激励学生养成节俭朴素的良好作风。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训练,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综合培养,使之逐步养成整洁卫生、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好学上进、勤劳俭朴、谦虚宽厚、勇敢坚毅、吃苦耐劳、惜时守信、开拓进取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二、语文德育的特点
当然,语文德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政治课是通过系统讲述政治理论,使学生直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而语文教学则要通过读写听说,发掘教学中蕴涵的教育因素,使学生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思想雨露的滋润。因此语文德育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具有多向性。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一册课本的不同单元,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互不相同。一个单元的不同课文思想教育的内容各有差异,就是同一篇课文里,也可能同时蕴含着几种不同内涵的思想教育因素。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一册为例:全册30课8个单元,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分为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欣赏自然、科学世界、浓浓亲情、想象世界,思想内容五彩缤纷,学生受到教育感染肯定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二)情理交融,具有渗透性。语文德育情感熏陶总是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多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或议论文则是以知喻人或者以理服人。但是,文学作品情中有理,它在进行情感熏陶时往往给人们以理性的启迪;非文学作品理中有情,它在传播知识或讲述理论时往往又充满了情趣或情感。因此,语文德育总是情理交融的。它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心田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显隐结合,具有针对性。语文德育中,既有显性教育,又有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等,这些大多是直露的;隐性教育主要是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熏陶、形象感染,以及教师教学中的言传身教等。这些大多是隐蔽的。显性教育及隐性教育一般总是有机地结合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状况进行的。语文教材为学生而编,语文课堂为学生而设,语文教学为学生而教,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语文德育的针对性。因此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教育,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日积月累,具有长效性。语文是课时最多的一门课。语文教学几乎天天进行,只要上语文课,就无法避免有形的和无形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德育可以说是长流水、不断线。这种日积月累的直接灌输与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既是明显的,又是长远的。学生长成后所形成的“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优良品质,往往可以寻觅到中学语文课中的影子。有时甚至还会有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读到某一篇令人震撼的文章,他从此立志献身某种事业。这说明语文德育具有何等惊人的力量。